精品咖啡文化基础常识 上海咖啡文化悄然兴起
在上海开埠160多年的历史上,曾有一些知名的老咖啡馆。其中,位于虹口区多伦路的公啡咖啡馆遗址,是上世纪20年代末鲁迅先生参加左翼作家联盟青年聚会的一个历史地标。自那时起,上海的咖啡馆就与进步文学联系在一起。时隔80多年,咖啡文化又在上海兴起。
咖啡文化悄然兴起
在上海小有名气的老麦咖啡馆创始人刘仁和说,“在上海,咖啡馆门庭若市的情景,主要出现在最近两三年,如果追溯到五年前,未必这样受欢迎。”咖啡文化的流行,与中国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长和消费习惯的变化有关。
上海市食品协会新近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上海的专业咖啡馆已不下4000家,兼营咖啡的各类门店则超过12000家,相关从业人员近10万人。
大约在12年前,“星巴克”连锁咖啡品牌出现在上海,目前仅上海就有148家门店,长三角其他城市也分布有近百家。与此同时,COSTA、香啡缤、快乐柠檬等咖啡及软饮料连锁店也陆续出现在上海的交通枢纽、商厦、公园等地,被消费者熟知。
上海衡山路某咖啡连锁店店员小黄告诉记者,客流较大时,店里每天可卖出300多杯饮料,以咖啡为主,也有中国茶。
“现在身边有不少人开始懂得卡布奇诺、拿铁、摩卡的区别,一些咖啡爱好者购买有关咖啡文化的书籍,还通过互联网交流心得。”网名“宝鼠”的某出版社女编辑说:“在各种连锁咖啡品牌中,我只喝其中一个品牌的产品,或者干脆选择更贵的个性化咖啡馆,我觉得那是一种生活品位的象征。”
追求多元文化享受
除了标准化的咖啡连锁品牌,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街头巷尾星罗棋布的个性化小咖啡馆。
以位于上海历史风貌保护区内的老麦咖啡馆为例,店主刘仁和把自己近30年的收藏爱好完全融入了咖啡馆。不到100平方米的三层空间,同时兼有“收藏仓库”的功能,里面摆着各种中西混搭的老照片和旧物件。对于怀旧的“淘宝者”而言,喝咖啡的同时,可以获得更丰富多元的文化享受。
放弃银行业的高薪工作,刘仁和觉得经营咖啡馆纯属个人爱好的自然“释放”。在开店之初,他就动用了博客,“直播”了设计店铺的全过程,征集了不少网友的建议,正式开业后,生意超出了他的预期。如今,这家咖啡馆还拥有自己的微博,时常有热心人留言。
“个性化咖啡馆的流行,与现代人日益增长的沟通交流需求有很大关系,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的背景下,相对冷漠的社会关系更需要人与人交流对话的平台。‘泡咖啡馆’是途径之一。”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章义国说。
他分析,在快节奏的中国都市生活中,咖啡文化折射出中国人对“慢生活”的一种强烈渴望。从某个角度看,咖啡馆这种中西兼容的公共消费场所,是人们缓解“公共焦虑”的减压阀。
章义国说,“我们还发现,很多咖啡馆里也兼卖地道的中国茶,这也体现了中国人生活中的开放度和包容性。”
孵化文化新创意
油画、涂鸦、书友会、电影音乐……细心人发现,时下一些走红的咖啡小店其实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其中一些设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内的咖啡馆,已成为举办时尚派对、“走秀”等的新地标。
进入2012年,酷爱收藏的刘仁和已在设想不久后要开出第二家兼具收藏展示功能的咖啡馆。他认为,个性化咖啡馆在中国的市场潜力不可小觑,一方面消费需求正逐步增加,另一方面也能激活店主们的文化创意灵感。
“我们不提供‘统一的服务、批量的饮料’,在喝咖啡的同时,你可以欣赏旧海报、旧家具,如果有兴趣还可以到我的另一处杂货铺去‘淘一淘’老怀表、旧皮具、旧书刊。这种街角的小店,今后或许能孵化出新的文化创意萌芽。”(许晓青、蔡青)
2015-06-09 17: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