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铁咖啡网站

彩云之南咖啡香 云南咖啡历史

发表于:2024-12-27 作者:咖啡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2月27日,咖啡原产于非洲中北部的埃塞俄比亚,早在十五世纪前就由原产地传入阿拉伯半岛,1884年引入我国台湾,1908年引入海南省。

  咖啡原产于非洲中北部的埃塞俄比亚,早在十五世纪前就由原产地传入阿拉伯半岛,1884年引入我国台湾,1908年引入海南省。

  我国云南最早引进种植咖啡是1902年由法国传教士引入云南省宾川县,可称为东路引进;西路引进为1908云南瑞丽景颇族边民引进种植,但这些咖啡当时仅作为观赏和种植者自身消费之用,没有进行规模化生产。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为了满足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对咖啡的需求,我国才开始咖啡的商业化种植,形成了海南和云南两大咖啡生产基地,其中海南以生产中粒种咖啡为主,云南以生产小粒种咖啡为主。

  据考证云南最早引种咖啡可分为“东西两路”,东路为1902年由法国天主教传教士“田德能”经由当时法属殖民地的越南和老挝随身携带至宾川株苦拉种植供自身饮用,据1981年实地调查记录仍有24株原种,树龄达80多年,仍健壮生长。当地村民发展种植了30多亩的咖啡,据村民介绍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种植,种源为原有的24株咖啡老树,据黄俊雄《云南咖啡的发展与回顾》[3]一文中介绍,该品种的结构为69%波邦(Boubon)和31%铁毕卡(Typic)的混合群体,该种源在1969年前后扩散到河口、开远、双柏和大姚等县。据大姚县当地村民介绍,在1969年前后曾发展种植过300多亩,现仅有零星植株保留,品种来源于宾川株枯拉。

  朱苦拉是一个神秘、传奇、美丽的自然村寨,隶属于大理州宾川县平川镇朱苦拉村委会,位于金沙江支流渔泡江畔,这是一个大理州、楚雄州、丽江市3地交界的地方。

  100多年前,朱苦拉叫“若客来”(彝语),彝语的意思是弯曲的山路。1892年,由于法国传教士田神父的到来,将彝语的精华与法国人的浪漫结合,于是有了朱苦拉这个名字,后人把朱苦拉译为“人间天堂”之意。

  1892年,法国传教士田神父为了自己喝咖啡的需要,用咖啡果在教堂门外繁殖了第一株咖啡树,之后又培育了更多的咖啡树,栽种在教堂周围。从那时开始,朱苦拉村开始了咖啡种植,村子周围从此一直都被咖啡树包围着。村里年纪最大的两位长者杞光辉和李福生今年都已经八十多岁了,他们共同见证了中国最古老的咖啡林的形成。

  朱苦拉虽然贫穷落后,但它是一个与咖啡有着不解之缘的地方。除了全民种植咖啡,村民们都有喝咖啡的传统:自种、自磨、自煮,现在村子里不论男女老少都有喝咖啡的习惯。这里的村民们对咖啡树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即使咖啡豆没有给他们带来任何经济效益,村民们也不舍得砍掉一棵咖啡树。

  朱苦拉村接待宾客是用当地的咖啡和核桃,虽然用土罐罐煮出来的咖啡味道不是最好,但这种原始喝法却体现了朱苦拉村民们对咖啡的热爱,也是对来宾的最高礼仪接待。独特而浓郁的原生态咖啡文化,让每个认识朱苦拉的人都不得不心叹,这里不愧为中国咖啡第一村。朱苦拉咖啡林属于阿拉比卡豆(Arabica)云南小粒波邦(bourbon)和铁毕卡(Typica)品种。

  西路为1908景颇族边民从缅甸引入到瑞丽弄贤寨作为庭院观赏植物种植,1952年春我所科技人员在进行社会调查时发现并引入到潞江坝试种并获得成功,于60年代在潞江坝发展种植了4万多亩。由于该品种对锈病的高度敏感及天牛的为害,生产上逐渐被其它品种替代,现仅有500余亩,主要集中在保山潞江坝,其它种植区仅零星保留或为大田中的混杂植株。据黄俊雄《云南咖啡的发展与回顾》一文中介绍,该品种的结构为83.6%铁毕卡(Typic)和16.4%波邦(Boubon)的混合群体。

  云南咖啡生产性栽培至今已有40多年历史,其发展几经起落,进入20世纪80年代才步入稳定发展阶段。

  “1997年,种植面积6633公顷,产咖啡干豆3078吨,分别占全国的 65%和82%,均居全国第1位;平均亩产74千克,总产值约3300万元。主要分布在保山、思茅、玉溪、德宏等11个地州市。

  2008年云南省咖啡种植面积达35万亩,产量约2.8万吨,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到全国的98%,总产值接近6亿元。

  2009年前三季度,云南省共出口咖啡2.5万吨,创汇5923万美元。

2014-09-11 14:42:1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