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铁咖啡网站

咖啡制作中最重要--- 粉量 1

发表于:2025-02-01 作者:咖啡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5年02月01日,在我的认知程度中, 我在国内看到惊艳的拉花, 看到无数对机械津津乐道的玩家, 对咖啡产地若数家珍的众多爱好者。 但, 当我看到很多人在萃取意式浓缩时, 不布粉, 不控粉, 甚至不品尝判断时,我是无法理解的。 如果萃取不当, 再好看的拉花也只会让咖啡

  在我的认知程度中, 我在国内看到惊艳的拉花, 看到无数对机械津津乐道的玩家, 对咖啡产地若数家珍的众多爱好者。

  但, 当我看到很多人在萃取意式浓缩时, 不布粉, 不控粉, 甚至不品尝判断时,我是无法理解的。

  如果萃取不当, 再好看的拉花也只会让咖啡败絮其中,

  如果无法控制粉量, 制作,品控则无法掌控,

  而品控无法掌控, 所谓的风味描述, 窥探所谓的咖啡豆种实际上无从谈起。

  从感官而言,需要知道酸苦平衡, 而要实现酸苦平衡, 甚至萃取出足够的甜味,一方面你要懂得调节研磨度,而另一方面则要懂得对粉量进行相应的调整。(其实还有一个, 萃取时间, 但这不是今天的主题)

  关于调节研磨度的问题, 任何学习咖啡基础(无论是手冲还是意式), 都是必修课程。

  但,问题来了,我们在粉量控制上却谈了不多,或者仅仅是比较机械标准的14g双份, 或者粉仓满仓,“啪啪”两下, 抹平。 而实际上, 粉量的调节和研磨度同等重要, 在今天, 我将花费很大的篇幅, 去描述粉量控制的重要性。

  在过去萃取日记中(http://www.douban.com/note/212526435/), 我们知道:

  1. 浓度决定了咖啡的浓郁程度。 而决定浓度的则是可溶解物。(值得一提的是常识小组里的XLW007提到过非溶解物也能提高咖啡醇厚度, 我完全赞同, 但这次我只把重心放在可溶解物这个主因)而其计算凡是,可以通过浓度光折射仪测出:

  TDS%= TDS/Coffee Weight 即可溶解物百分比是可溶解物的克重除以咖啡的总重量

  2. 而这部分可溶解物是来自咖啡的粉量。所以, 我们从中可以得到萃取率(extraction yield)即

  EY= TDS/DOSE 即可溶解物的克重除以使用的粉量,我们知道有多少被萃取的百分比。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无论是意式浓缩还是手冲类咖啡, 合理的萃取率为18-21%。

  经历了一个小小复习。 现在开始由粉量作为核心开始来看粉量对咖啡风味的影响会如何。 在此之前, 我们用市面高端的Mazzer Robur 电控研磨机为例,在我先前日记中,如果不布粉, 最低粉量和最高粉量可以有大约2.3g的差距。 我们索性就以此作为例子,2.3g, 看似只有“10%”的粉量差别, 我们在制作中会有怎样差异。

  在此, 我们再做一个假设,就是按照传统的制作方式, 到达60ml双份espresso即停止萃取。 同时, 为了方便计算, 假设60Ml的咖啡克重都是一样的。(这是一个局限, 只是为了方便理解)。

  在此, 我们假设的参数

  粉量1:17.7g

  粉量2: 19g

  萃取60ml的咖啡重量都为: 38g

  并且咖啡是比较新鲜, 并且比较标准的中度烘焙。 并且, 我们压粉没有任何问题, 萃取是均匀的。

  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参数, 如图:

  图表

  想对应的图

  这张图表告诉我们

  绿色面积代表着合理萃取范围。

  例如19g的粉量1, 我们在浓度为9%时候, 相应的萃取率是18%。 (38*0.09/19) 而同等浓度下, 17.7g的粉, 萃取率会高一些即19.3%。 原因显而易见, 咖啡重量一样, 同等浓度一个是用19g的粉萃取,另一个是用17.7g, 显而易见, 17.7g的粉利用率高。

  但这张图,我们可以很清晰看到, 如果是用了17.7g的粉, 同时要保证38g的咖啡重量, 浓度是无法超过10.25%的,即使espresso要求的浓度可以达到11%。

  或许数据对数据大家需要时间消化, 但我可以给大家几个总结和启示:

  ------控粉一致性的总结-------------------------------

  1. 每次萃取的其他参数都一致情况下,你的粉量无法保证每次都一致并且达到10%的误差, 你粉量高的制作一次, 会明显的比粉量少的那份要萃取不足。

  2. 你萃取不足这份, 很有可能会使得咖啡偏酸很多。

  -------控粉微调的总结

  3. 如果我们在调试机器的时候,会判断酸苦是否平衡(当然, 我假设你是一位认真的咖啡师) 我们未必一定要先调节研磨度,因为每次调节研磨度, 你需要清空原先挤存的粉。

  4. 从图中可以看到,假设 变更的粉量使得EBF线(17.7g--->19g) 变得陡峭(角度变大), 这样, 在同等浓度下,你可以降低萃取率, 可能可以把咖啡的酸味凸显一些, 苦味降低一些。(注意, 这是一个可能性, 还有很多因素决定了酸苦的感官。 但从萃取率来看是一个常用的方式, 同时, 我要强调说, 不是酸味和苦味哪一个更好, 而是为了达到酸苦平衡而控制粉量)

  如图所示, 增大的粉量, 使得原先萃取过度的咖啡变成一个正常萃取。

  启示:

  这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启示, 一般同一种咖啡豆, 烘焙程度越深, 同等萃取参数相应的醇厚度会较高。 而反过来, 在现今浅烘焙当道的时代, 浅烘焙的espresso虽然可以体现出浓郁的花香, 柑橘等水果风味。 但酸苦平衡,以及饱满的醇厚度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相较于深烘焙的咖啡豆, 浅烘焙的萃取效率是比较低的。 即, 同样的粉量, 同样的萃取时间, 浅烘焙的浓度往往会偏低。 而偏低的浓度会使得浅烘焙的咖啡饱满度成为一个硬伤。

  从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出, 如果只用了17.7g的粉,如果到了11%, 就已经意味着过度萃取。 因此, 这或多或少可以解释, 如果小滤碗,粉量装了不多的咖啡机, 是不建议尝试浅烘焙的咖啡豆的。 这也同时解释了, 墨尔本浅烘焙当道的Axil, 他们制作一次双份的espresso是使用了22gVST滤碗!而22g的滤碗, 实则可以把粉加到足足25g!

  作为一个咖啡师, 首先自然要懂得去品尝和判断, 然后通过自己品尝到的酸苦甜平衡度, 以及醇厚度来进行相应的调节。 而粉量至少在这一个章节可以看出, 它是一个重要的工具。

  当然, 我今天使用了10%的误差来表达这个问题。 而实际上, 0.5g的误差足以改变了流速, 而如果你能让自己粉量控制在0.3g以下的误差, 你有可能:

  1. 让每杯咖啡制作有了稳定的一致性

  2. 相应的学会微调 而调整其风味。

  3. 结合了粉量调节, 再懂得研磨度和萃取时间对咖啡风味影响,你可以让咖啡的制作有了更多的掌控权。

  下一章, 我将以澳洲精品咖啡制作发展作为轴线, 浅谈他们如何来控制粉量的。

  Scottie在4年前发明的刮片,这个发明也引申了后期粉量控制的研究。

2014-10-14 16:29:5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