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铁咖啡网站

咖啡馆与电影 《漫不经心的传奇》

发表于:2024-12-22 作者:咖啡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2月22日,塞纳河像一道圆弧,蜿蜒穿过市区,把整个巴黎一分为二,形成南北两片,习惯上被称为左岸和右岸。之前提到的卡布西纳大道和香街都位于右岸。 那么,就从右岸说起。 1869年,西斯莱一家住在蒙马特高地山脚的花城17号。与高地俯视的巴黎市中心不同,这个1860年
咖啡馆与电影

  塞纳河像一道圆弧,蜿蜒穿过市区,把整个巴黎一分为二,形成南北两片,习惯上被称为左岸和右岸。之前提到的卡布西纳大道和香街都位于右岸。

  那么,就从右岸说起。

  1869年,西斯莱一家住在蒙马特高地山脚的花城17号。与高地俯视的巴黎市中心不同,这个1860年才被当时负责巴黎城市改造的奥斯曼划归巴黎市的街区,几乎仍处于野生状态。除了能提供廉价住房,艺术家尤其是早期印象派画家们对蒙马特高地开阔的视野和浪漫的一面情有独钟。而当时的学院派画家,即属于官方美术沙龙的群体,大都住在西边相邻的17区,那是巴黎最好的中产阶级住宅区。

  对西斯莱而言,蒙马特有其值得称道的地方:他和巴齐耶共用的画室位于南边不远处,而与巴齐耶、马奈、雷诺阿、德加、方丹·拉图尔、莫奈、毕沙罗、塞尚等其他未来的印象派画家们经常见面的盖尔波瓦咖啡馆,离这儿也不远。这群人代表着1870年普法战争前夕形成的前卫派,甚至被称为“盖尔波瓦画派”。他们在这里热烈地讨论着展览计划。马奈是小团体的核心人物,这个咖啡馆是他于1863年发现的,当时他常去旁边的店里买颜料。作家左拉、评论家阿斯特吕克、迪雷和摄影师纳达尔也经常来这儿。左拉在小说《作品》里写过这家咖啡馆,用的名字是“博德坎咖啡馆”。这家原位于蒙马特南边皮嘉尔广场克里希大道9号的咖啡馆,被称为“永远的波希米亚文化及艺术圣地”,是当时巴黎的精神象征,可惜如今已无迹可寻。

  德加晚年一直住在克里希大道6号,就在盖尔波瓦咖啡馆对面,他是在蒙马特居住的最后一位印象派画家。11号住过毕加索。莫奈在广场皮嘉尔街28号有间画室,16号住过女作家乔治·桑,当时她正和钢琴家肖邦热恋。他们会经常到附近莎达街16号的荷兰浪漫派画家阿里·谢佛尔家聚会,如今这座宅邸已改为“浪漫时代博物馆”,收藏有乔治·桑的遗物和画像,以纪念这位浪漫小说家。

  克里希大道西端,靠近克里希广场的130号,当年住过毕加索,隔壁的128号住过修拉。马奈住在离克里希广场不远的巴蒂尼奥勒街34号。克里希广场也曾是多部影片的场景,比如特吕弗的《四百击》。广场附近的克里希大街7号是一家三厅前卫影院,执导过《巴黎野玫瑰》(1986)的导演让·雅克·贝奈克斯为其创始人之一。他和《地下铁》(1985)的吕克·贝松、《新桥恋人》(1991)的莱奥·卡拉克斯在20世纪80年代被誉为“法国电影三天才”,即“BBC”。

  皮嘉尔和克里希一带是享乐主义者的天堂,巴黎著名的声色场所、举世闻名的红磨坊就在克里希大道82号。前面说过让·雷诺阿以红磨坊为题材拍过一部《法国康康舞》(1955),而由巴兹·鲁赫曼执导、妮可·基德曼主演的音乐电影《红磨坊》(2001),也为这家著名夜总会带来不朽的声誉。

  红磨坊的左边是勒比克街,往上走便是蒙马特中心。勒比克街15号,是双风车咖啡馆,《天使爱美丽》中的艾米莉,就是在这家咖啡馆当服务生的。现在咖啡馆墙上贴了一张艾米莉的扮演者奥黛丽·塔图的签名照片,以供四面八方的游客参观。

  勒比克街54号,是凡·高和他弟弟提奥的旧居。凡·高1886年从荷兰来到巴黎投靠家族中唯一与其保持密切关系的弟弟。提奥代理了大量印象派作品,凡·高因此结识了不少印象派画家。1887年11月,凡·高与高更相遇,一见如故。第二年,两人在南部普罗旺斯小镇阿尔勒一起度过了六十二天。他们经常在咖啡馆相互画肖像画,凡·高更是经常作画到凌晨,他的画作里就有一幅《夜间咖啡馆》,还有一幅《夜晚露天咖啡座》。但两人性格的冲突和观念的分歧,导致某一天在与高更的争执中,凡·高陷入疯狂而拔刀相向,最后割掉了自己的耳朵。

  1889年5月,在提奥的安排下,凡·高到二十公里外的圣雷米精神病医院进行疗养。次年5月,凡·高来到巴黎北部小城奥维尔求医,住在市政厅对面拉武咖啡馆的阁楼里。他仍勤奋作画,七十天后在外出作画时,开枪自杀,两天后身亡。他给提奥留下的遗嘱中写道:“我相信,在我死后,会在咖啡馆举办我的画展的。”可惜提奥半年后也病逝了。1996年,在凡·高去世一百六年后,拉武咖啡馆终于举办了为期两个月的凡·高画展,了却其遗愿。如今这家咖啡馆已改名为“凡·高之家”。

  选自《漫不经心的传奇》

  谢强 严倩虹 著

2015-08-07 14:22:3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