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的种类和品种
咖啡属的染色体基数X=11,除阿拉伯种(Coffea arabica L.)为2n=44属于异源四位体外,其余都是2n=22。目前,人们研究最多,已经人工驯化而大面积栽培的仅限于真咖啡这一组的小粒种(即阿拉伯种)和中粒种(即甘佛拉种C. canephora也称罗巴斯塔Robusta),而大粒种(C. liberica)和迪瓦利(C. dewevrei)仅有少数国家少量栽培。
咖啡主要栽培种类及品种
1.阿拉伯种(Coffea arabica L.)
在我国称为小粒种。原产于非洲埃塞俄比亚西南部和苏丹东南部的海拔1000-2000m之间,经人工引种栽培后,已遍布全世界热带地区,是世界主要栽培种,种植面积与产量分别占世界总面积及总产量的80%和82%以上。分布于北纬28度至南纬38度之间的高海拔(1300—1900米)地区。主要产区是拉丁美洲,其中以巴西最多,其次是哥伦比亚,东、西非洲都有较大面积的栽培。我国云南、广西、福建、粤西、海南等省区都先后引种栽培成功。我国除海南以外栽培小粒种为主,云南栽培的咖啡亦为小粒种。
阿拉伯种咖啡(小粒种)为常绿灌木,植株较矮小,高4—5米,分枝细长(0.7—0.85米);叶片小而尖,呈长椭圆形,较硬,叶面革质,叶缘波纹细而明显;顶芽嫩叶绿色或古铜色,因此云南称为“绿顶咖啡”与“红顶咖啡”;单节结果数一般为12—20个,多者达25个以上;枝条结果节较多时,果实较小,果肉较甜,种皮较厚,易与种子分离。鲜果与干豆比(以下称鲜干比)约为4.5-5:1,种子较轻,每公斤干豆4000—5000粒,但不同种植区每公斤干豆数不同。在管理良好条件下,其产量不亚于中粒种。较耐寒,耐旱;一般品种易感叶锈病及易受天牛危害。自然寿命可达100年,但经济寿命约在25年左右。产品气味香醇,饮用质量佳。
这个种由于变异类型丰富,经人工选择后,已从选育出以下具有栽培价值的变种或品种。
铁毕卡变种(C arabica var. typica Cramer) 原产于埃塞俄比亚及苏丹的东南部,西半球栽培是广。结果多,浆果大,成熟早,产量高,植株较健壮,成龄树形圆锥形,嫩叶嫩叶古铜色,叶片较狭窄,不耐强光照,易发生枯枝病。
波邦变种(C arabica var. bourbon Choussy) 原产于布隆迪,是阿拉伯咖啡中栽培面积仅次于铁毕卡的变种。侧枝节间密,结果多,产量高,浆果小,成熟晚。嫩叶淡绿色,耐光,适于高海拔无荫蔽的环境。在巴西表现高产,故已逐渐取代了铁毕卡。
卡杜拉变种(C arabica var. caturra KMG) 波邦变种的一个单基因突变种,起源于巴西。是一高产的品种,植株树型较矮,只有1.2米高,无需荫蔽。但需要肥沃的土地和细致的修剪,抗病力差。
蒙多诺沃栽培种(Mundo Novo cultivar) 起源于巴西,是由波邦与铁毕卡的高产品系天然杂交后代中选出的高产品种,产量比波邦与铁毕卡都高,但果实较小,且往往有不饱满或不稔实的现象。
肯特种(Kent) 原产印度,是1911年由肯特(L. D. Kent)在自己的咖啡园中发现培育出来的高产品种,表现生势旺盛,对锈病和绿介虫有抗性,已在印度广泛栽培。
S288 源于印度,由小粒种与大粒种咖啡的天然杂种与Kent种杂交后代S26自交育成。该品种具有抗咖啡锈菌Ⅱ号小种的能力,在国内曾一度大面积推广,因适应性较差,现已不推荐种植。
SLN9 是埃塞俄比亚野生小粒种与抗锈的蒂汶岛杂种再杂交选出的品种,表现抗锈强,耐旱,产量高。
K7 肯尼亚主要商业栽培种,源于Kent种,适宜在中低海拔种植,不抗锈,但抗咖啡枯腐病。
蒂汶岛种(Hibrido de Timor) 源于蒂汶岛,是小粒种与中粒种天然杂交种,是带有一个稳定的抗咖啡浆果病和叶锈病基因的抗原品种。
SL28 肯尼亚主要的商业栽培种,主要种植在中海拔地区,品质好,但不抗锈病。
SL34 肯尼亚主要的商业栽培种,主要种植在中高海拔,隆雨量多的地区,不抗锈,但品质优良。
卡杜拉(Caturra) 巴西选育的波邦变种,不抗锈,矮生高产,产量比铁毕卡高。曾在巴西和哥伦比亚大面积种植,目前新种植较少。
鲁伊鲁-11(Ruiau-11) 肯尼亚咖啡研究所用SL28和SL34与抗咖啡苦腐病(CBD)的品种Rume sudan和抗锈矮生产产品种经单交或复交选育出的F1代优良品种,其适应性广,在肯尼亚已大面积推广种植。
2.罗巴斯塔种(C. robusta)
又称甘佛拉种(C.canephora),俗称中粒种,原产于非洲刚果热带雨林区,栽培面积仅次于小粒种,分布于南北纬10度之间的低海拔(900米)地区。主要产区为东南各国,印度及非洲中部和东部。我国主要在海南省栽培。
此种为常绿小乔木,植株中等,株高5—8米,主干粗壮,枝干木栓化较迟,分枝细长而柔软,结实后下垂。叶片长而大,呈椭圆形,皱软而薄,叶缘波纹大而明显,叶脉密。叶片有光泽,先端尖。枝条结果多,单节结果25—30个。果实形状因类型不同而异,扁圆形或椭圆形,成熟时紫红色、深红色。果皮、果肉及种皮均较薄。鲜干比约为3.5-5.1:1。浆果汁液较少,种皮与果皮不易分离。种子差异较大,每公斤干豆2600—5600粒。不耐强光,需要荫蔽,根浅不耐旱,需要较高的温度,抗寒力最弱,但抗锈病力最强和较少受天牛危害,产量较高。产品饮用味浓而香,刺激性强。
本种主要的栽培品种有(Quillon)、乌干达种(Uganda)以及近年来科迪瓦选育出10个中粒种无性系107、126、182、197、461、477、503、505、149、400。其149和400较而旱。
3.利比里亚种(C. liberica)
又称大粒种。原产于非洲利比里亚,世界栽培面积较小,分布于利比里亚、马来西亚、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适宜在低海拔地区种植。为常绿乔木,植株高大,高达10余米,主枝与主干成锐角斜向上方生长,枝条粗硬,枝干木栓化最快。叶片大,呈椭圆或长椭圆形,革质,厚硬而有光泽,叶缘波纹极小。叶脉稀。枝条结果少,一般3—6个,果实大,着生稀疏,单位面积产量低,但单植产量高。果实大,长圆形,成熟时朱红色,果皮及果肉硬而厚。鲜干比为7-10:1,每公斤干豆1300—2600粒,种子外壳厚而硬。主根深,较耐旱,抗风,耐光,成龄树不用荫蔽,抗寒力中等,最易感染叶锈病。产品味浓烈较苦,刺激性强,饮用品质差,但可与其它咖啡混合加工,提高饮用质量。
主要品种有埃塞尔种(C. excelsa)。1905年在非洲刚果的查理河(Chari)被发现,故又有称为查理种。
2014-07-04 14: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