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比卡咖啡是什么?阿拉比卡咖啡种的演变与改良
咖啡最早于非洲的埃塞俄比亚被人类发现,后推广到其他赤道地带的国家栽种,所以理所当然,埃塞俄比亚这个国家最早被发现的咖啡树种,为最早的原生种。
说起阿拉比卡,正本清源的说法是从埃塞俄比亚的咖啡发祥开始,然后才开始向全世界各个适合咖啡生长的地方移种。到目前阿拉比卡品种家族成员主要有:铁皮卡(Typica)、波旁(Bourbon)、卡杜拉(Catura)、帕卡斯(Pacas)、薇拉莎奇(Villa Sarchi)、马拉戈亚皮(Maragogype即俗称“象豆”)、帕卡玛拉(Pacamara)、新世界(Mundo Novo)、卡杜艾(Catuai)、瑰夏(Geisha)、蒂姆(Timor)、卡蒂姆(Catimor)。
帝皮卡
帝皮卡是最接近原生种的品种,甚至可以媲美原生种。帝皮卡豆型长,咖啡风味佳,拥有绝佳的香气与酸味,口感浓稠。但由于此树种产量低,不耐叶锈病,两年才能丰收一次(两年中又分为丰年和小年,丰年能够正常的收获果实,小年产量极少),对于追求经济效益的人们来讲,并没有得到大力提倡。
波旁
在咖啡最早被推广移种的过程中,帝皮卡由也门传入东非,后传到印度洋上的波旁岛(现称留尼汪岛),又随法国的殖民者传入巴西。当咖啡被传播到波旁岛时,由于其地理、土壤、气候、降水量等条件的不同,帝皮卡树种产生变种,于是我们把传入巴西的帝皮卡次生种称作波旁种。波旁是帝皮卡突变产生的次种,咖啡豆颗粒较小,中间有一条S线,豆子呈扭曲状,产量较帝皮卡多20%—30%,但也是两年才丰收一次,小年收少许。这种豆虽说风味俱佳,但经济收益不高,也不能抗叶锈病,因此在短暂的辉煌过后,也被之后的改良品种所取代。
卡杜拉
波旁种在巴西种植后,因为土壤、气候等条件的不同,又产生了一次变种。这个变种克服了原来咖啡树较高的缺点,变得矮小,能适应机器采收,产量也得到提升,耐叶锈病强。但还是两年才能收成一次,施肥照料成本较高,口感浓稠,酸味、苦味平和顺滑,我们将此突变种称作卡杜拉种。
帝皮卡、波旁、卡杜拉被称为最接近阿拉比卡原生种的固有品种。
口感特征
阿拉比卡咖啡豆制成的咖啡比其他商业化种植的咖啡品种质量更高(如罗布斯塔),而且口味也不同,并且该种咖啡中的咖啡因含量也较低。
具体特征为:
1.香郁的气味较强烈;
2.不容易有苦涩味;
3.咖啡油含量适中;
4.酸度较高;
5.咖啡因含量为罗布斯塔的30%-40%。
咖啡因含量对比
阿拉比卡种的咖啡因含量大致只有罗布斯塔咖啡因的含量一半,而且风味和口感也比罗布斯塔有很大的优势。
在人们了解自己对咖啡因的反应之前,应该持有更保守一些的态度,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同年龄段的安全剂量也是不同的,不能因为阿拉比卡种的咖啡因含量低于罗布斯塔,而玩命的大杯牛饮。
两种风味对比
阿拉比卡通常被视为“高品质”咖啡豆,因为它的味道丰富,没有罗布斯塔豆的浓烈的苦味。很多生产商会格外标注自己烘焙的咖啡豆是100%的阿拉比卡豆,以彰显自己的品质。
因为不同地区、不同海拔高度、不同气候的产地生产的阿拉比卡咖啡通常具有各自的特色,能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地域个性的风味。经过适当的烘焙后的果香气息和焦糖的甜感大多情况下,具有比罗布斯塔豆更佳的香气与风味。
罗布斯塔通常风味较为呆板刺鼻,大多数栽植于低海拔地区,不同地区与不同气候产生的风味差异并不太大,比较缺乏地域个性。罗布斯塔中低价值的豆子在深烘焙后的味道通常橡胶轮胎味,难以展现细緻的风味。
两者对种植环境的挑剔程度,决定了风味的差异性,由此也主导了两个种类的市场用途。
功能不同,没有完全的好坏
当然,这这样描述并不是在贬低罗布斯塔豆,而是用途不同,意式拼配的咖啡豆大多离不开罗布斯塔浓厚的油脂支撑,他占全球咖啡生产的25%,依旧不容小觑,而且耐病虫害有利种植。
享有盛誉的“蓝山”、“瑰夏”都是杰出的代表,果酸、黑巧克力的苦感、茉莉香、红酒、乌梅、蜜糖甜感......,都是用来形容阿拉比卡风味的描述词,足见我们是多么喜欢阿拉比卡浓郁多变的香气和口感。
它们在行业中都占有一席之地
不管是单品咖啡还是拼配咖啡,而且罗布斯塔也并不是代表着不好的味道,较高品种的罗布斯塔豆反而比低端阿拉比卡的味道要好很多,只是在种植和烘焙方面需要格外用心。
罗布斯塔也有益处
罗布斯塔抗氧化剂的含量特别高,有助于缓解氧化应激。氧化应激是由自由基引起的,可能会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这对你的健康总体而言是非常好的。
由于罗布斯塔豆可以减轻这种压力的损害,因此也被认为有可能对抗癌症,仅仅是有可能,因为体质的差异和过量饮用也会造成身体不适。
由此~“阿拉比卡”和“罗布斯塔”,只是咖啡的品种名称,它们在全球产地的自然变异和人工变异的分支非常的庞大而且有趣,给予我们更多咖啡味蕾的乐趣和享受。
其实当你没事找事的时候,可以考虑找个高逼格的咖啡景点溜溜弯顺便开拓下咖啡视野。
2017-05-03 14: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