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万象 | 大陆咖啡达人王森的两岸情缘
发表于:2025-01-18 作者:咖啡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5年01月18日,余波未了咖啡馆的外景。 余波未了,是台北一家咖啡馆的名字,如今也是一本书的名字。余波,是大陆著名作家王小波的余波;未了,表达的是大陆咖啡达人王森对他的纪念。 根据台湾网报道,今年是王小波逝世20周年,《余波未了》近日在台北举行新书发布会。王森
“余波未了”咖啡馆的外景。
“余波未了”,是台北一家咖啡馆的名字,如今也是一本书的名字。“余波”,是大陆著名作家王小波的“余波”;“未了”,表达的是大陆咖啡达人王森对他的纪念。
根据台湾网报道,今年是王小波逝世20周年,《余波未了》近日在台北举行新书发布会。王森说,写这本书当然是希望更多人遇见王小波,因为他太有趣了!书名在2012年就想好了,却迟迟没有动笔,一晃竟然五年又快过去了,反倒是以“余波未了”命名的咖啡馆先开了起来。
咖啡馆开业至今已经两年多,店里摆满了王小波的各类著作,有简体也有繁体;书架上随处可见王小波的各种语录小卡片,上面写著:“大多数的参差多态都是敏于思索的人创造出来的”。
新书《余波未了》所收录的文章,用的都是王小波用过的标题,比如《沉默的大多数》《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思维的乐趣》等,王森用这种旧标题、新内容的方式向王小波致敬。
“20年过去了,我常常想,如果小波活到现在,看到现在这个世界,又会说些什么写些什么呢?”王森留著光头、戴著黑框眼镜,提到“小波”总是语带感激。他对记者表示,这本书就是一种记录,告诉他现在的世界。
“这本书其实就是王森的“王小波絮语”,一种“知识份子论”的跨时空对话。”台湾作家骆以军在序中写道,王森对王小波的热爱,可以比附他对咖啡屋推广的同一种情感:对这个文明的一种未来学的可能,可以不麻木、不虚无、不冷酷,任何一种陌生的感受都可以有情感的想像力。
早在1994年,因为读到王小波,到处漂泊的王森的观念开始发生改变。他说,王小波的书激起了他阅读的兴趣,打开了视野,看到了人和生活的可能性。“如果没有遇到王小波,我可能只是个混混或坏蛋。”
2007年,王森在北京开了第一家咖啡馆,挂上了“参差咖啡”的名字。“参差”之名源自英国哲学家罗素的一句话:“须知,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王小波很喜欢这句话,也成为王森过去十年经营咖啡馆的指南和理念。
十年来,在经营咖啡馆的同时,王森还创办“参差咖啡梦想学校”,推广咖啡文化和经营理念,累计培训学员2000多名,学员开设的咖啡馆多达1000多家。他还出版了《就想开间小小咖啡馆》《因为有你,所以参差》等畅销书。
2012年10月,第一次到台湾旅行,王森就喜欢上了台北:“这里的生活气息让我倍感舒服。它有著西方城市的现代文化和秩序,更有著让人亲切和熟悉的大陆人勤劳特质带来的便利和舒适。”
此后,他每年来台北五次,通过泡咖啡馆认识了骆以军等诸多台湾朋友。在他看来,台北的咖啡文化高度发达,平均水平高,众多独立小店都有自己的个性和追求。相比之下,大陆的咖啡行业目前处于快速扩张阶段,产品品质提升很快,但在文化公共空间的属性打造方面需要更多提升。
王森把咖啡馆视为城市生活中的重要文化公共空间。他说,人不能只处在血缘、利益构建的这两类关系中,还需要无功利的、令人自如舒畅的“第三类关系”。“咖啡馆是出现第三类关系的最佳场所。我生活中交往频繁的朋友都来自咖啡馆。”
为了给自己多在台北逗留找个理由,也为了纪念王小波和台湾的特殊缘分,王森决定在台北开一家自己的咖啡馆,于是便有了如今的“余波未了”。
早在1991年,台湾《联合报》把文学奖颁给了那时还默默无闻的王小波,之后《黄金时代》在其副刊连载,并于1992年8月在台湾出版发行。不久,王小波正式辞去大学教职,成为自由撰稿人。
王森说,这个大奖和奖金至少坚定了小波写作可以“维持生活”的信心,感谢台湾文学界的慧眼让小波成了一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职业作家。“在台北用“余波未了”咖啡馆来纪念王小波,就暗藏著我对这个地方的感激之情。”
今年48岁的王森还有很多梦想:把台湾最好的手艺人资源带到大陆去,办一所特别的创业大学……但无论如何,“将来退休了,我就赖在台北,守著这家咖啡馆,向每一个不认识王小波的人介绍:曾经,有这样一个人,他叫王小波,他是一个有趣的人……”
2017-05-12 14:2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