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机选购的知识 espresso咖啡机选购
开始写这篇的时候是今年六月,当时已经感觉得到现在这台咖啡机即将寿终正寝,所以想要开始研究如何选择下一台咖啡机。几乎半年过去了,研究不知道停在哪,文章也沈淀在众多draft文底下。终于,大约两个月前,在K和D共同见证下的某个早晨,老机器以自爆的形式壮烈地宣告了自己的死亡。几个星期过去了,french press怎么样努力也无法填补对espresso的想念,这让新机器的采购事宜变得刻不容缓。
梦想着要买台好一点的咖啡机的时间,已经是以年为单位在计算了。这台搞不太清楚型号的Capresso,说真的只能算是台小玩具,任何一台好机器该有的,它几乎都欠缺了。唯一的优势,可能只有价钱和操作方便吧。然而,跟了我至少十年的它,虽然粹取不出多么梦幻的精华,成品倒也不至于差到无法入口,无法掌控的机器状态,让偶有的佳作成了生命当中意外的惊喜。多年以来看上的一直都是Rancilio的经典家用机种Silvia,老实说功能及表现上,这应该就足以应付我现阶段的需求。可是物欲是无限大,在我身上永远是成立的论述。近年来看到了许多所谓prosumer的机种,光是造型就已经完全打动我(向来都是外型优先,功能、性能等等通常是说服自己买下的借口),让我认真考虑直接上冲的可能性,心中小恶魔的老套论点:几年以后又会想要更好的机种,既然如此不如省下中间跳板的钱,痛一次就好;好机器可以用很多年,其实平均下来一杯咖啡怎么样都还是很便宜;早买早享受…。
prosumer这个字眼不知道是哪里冒出来的,不过字面意思显而易懂,就是能够让自以为专业,又买不起商用机种的消费者满足的败家品。然而光是被归类在此的咖啡机少说十多台,各有优缺点不说,价格上更是从『小痛』到『大失血』到『杀了我算了』各个等级呈现混乱分布。在这种没时间仔细选择研究的情形下,最快的筛选方法就是用价格作为第一个关卡,毕竟买不起的东西,看半天也是心酸而已。像The La Marzocco GS3这种等级的机器虽然很诱人,但是光是Elektra A3的价格就足以让我吓得屁滚尿流了,更何况是这还要再贵上一级的机器。比较可以接受的大约是$1,500范围,能够闭着眼睛忍痛买下的价位应该在$2,000以内,超过这个价位,我想我的手应该会抖到怎么也按不下那个确定购买的按键吧。
然而,这样的价格,正好落在大部分prosumer机种的正常价位范围,能以此筛选掉的选项并不多,终究还是要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重点来进行选择。所有相关知识的参考数据,主要来自于网络,除了google大神之外, CoffeeGeek有一篇很实用的采购指南,里面写了很多购买一台适合自己的咖啡机该考虑的事项。另外一个参考网站则是Home-Barista,咖啡机的review虽然不是最完整也不见得时常更新,但是对于机器的介绍都是巨细靡遗,更不用说还有资源丰富的讨论区可供参考。
最大的分类项目大概就是操作方法了,从全自动到全手动是两种极端,对于我这种不想让全自动机器夺走煮咖啡的浪漫,又怕全手动机器太过繁复的人来说,半自动(或半手动)的机器当然就是我会优先考虑的机种。只是各家厂商对『半』的定义不同,所以基本上只要能够在操作上提供某种程度的自由度,我都把它们归类为半自动机器,而这样的机器都是我会考虑的范围。
再来就是依照锅炉类型做分别,单锅炉机对于几乎只喝espresso的我来说其实就足够了,但是如果能够同时拥有堪用的蒸气打牛奶,也是不错的选择。热交换(Heat Exchanger,HX)和双锅炉(Dual Boiler,DB)型的机器基本上都可以做到同时(或是短时间内)煮咖啡和打牛奶工作。然而DB型除了价格较高之外,有一说法是购买这类型机器时,最好要注意美国一般家用插座110V的电压能不能有效且有力地提供机器所需要的功率。一般来说,很多厂商同一系列的机器,都会出HX和DB的版本,DB机种因为要在差不多大小的机体中,塞进两个锅炉,一个装热水,一个装蒸气,因此两个锅炉的大小比起HX机型的单一锅炉自然就是小了很多。这问题对我来说其实不是很严重,因为我一般状况最多煮到两杯,两种机型的锅炉大小都足以应付这样的需求。然而DB机型的一项优点就是一般来说,两个锅炉会有独立的开关,因此在没有需要用上蒸气的时候,只需要打开热水锅炉即可, 加热速度也因为锅炉较小,而变得快速。另外一点,多数人的建议是DB机型最好再加上PID(简单的说是控制温度的电子仪器),而HX机型则不太须要,老实说我弄不太清楚实际原因为何,单单就价格上来说,已经加装好PID的机器通常都要多上一百到两百元,这让大部分DB机型的价格很轻松地接近了让荷包紧张的临界点。而HX机型虽然不需要PID,但是冲煮时则需要多一道cooling flush的手续,还没有仔细研究这是什么意思,但是简单的说就是「勤能补穷」就是了。单就锅炉类型来说,DB或是HX都会在我考虑的范围,但是DB机型的价格,会是让我必须割舍某些优秀机种的无奈现实。
以上基本上是选择机器的最主要考虑,其它方面多半就是细节了,而且大多数的厂商都会在改款时把先前遗漏的实用设计加入,说真的很多机器的差异并不大。老实说,研究越多,越觉得困惑,仔细搜寻之后很容易发现,任何厂商强调的优势,其实很多时候都会有其隐含的副作用。我想,最后还是得在了解这些特性的差异之后,审视这些优缺点对自己平常使用习惯的重要性。
首先,很多人喜欢机器的给水方式从内建水箱改成由外接的给水系统。这样的功能最大的好处就是免于三不五时要加水的麻烦,但是也意味着会有一笔改善水质设备的额外开销。目前很多厂商要不就是分别推出两种给水方式的机型,要不就是提供可以更换给水方式的套件,甚至像Izzo推出的Alex II还可以随时在两种给水方式之间切换。目前,外接水源的机器并没有特别吸引我,当然能够提供往后改装或是切换供水方式的机器是一项诱因,但是目前对我来说加分有限。
再来是不少机器标榜的No Burn Steam Wand,简单的说就是特殊处理过的蒸气及热水金属杆不会再像传统的金属杆一样使用完后那么烫手。特别是传统的蒸气杆打完牛奶之后,如果没有立刻将残留的牛奶清除干净,很快就会被维持在高温的喷头煮干,而变得很难清理。然而,继续维持传统金属杆的Vibiemme则认为,这些新式的蒸气杆为了避免高温,往往是在管子内镀上铁孚龙之类的材质,因为这道手续,会限制了蒸气的输出量。这样的论点正确与否有待商榷,只是这项特色,虽然整体上来说应该还算得上是项优点,但是我既然已经认定打牛奶的机会不高,那么这项几乎是专为打牛奶做的设计,其实对我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
前面提到的PID也是考虑的因素之一,如果真的选择了DB的机种,看来最好还是考虑有安装PID的机器。除了部份厂商在设计时就已经把PID加上,其它机种的PID多半都是代理商或是下游零售商自行安装,虽然说这些公司应该都有丰富的经验,但是毕竟多了一道工序,就多了一项可能出错的环节,比较让我在意的是这样「改装」过后的机器,售后服务上可能会有所限制,在机器几乎都得透过网络购买的状况下,如果只有该零售商能够提供售后维修,那将会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情,尤其是大部分的机种重量都很可观,要是非得把机器寄回维修,那运费将会是一笔可观的开销。其它如机器使用的材质当然也是很重要的一环,不过这个价位的机种,用料基本上也不至于太差,而组装质量,其实我觉得运气成份居多,毕竟这些机器多数都是手工组装的,口碑再好的厂商,也是有机会因为些许的人为疏失,遗漏了某些细节。克服这类维修上问题的最好方法,可能就是要自己熟悉机器的细部构造,至少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在那几个咖啡宅网站的论坛求救。
除了上述的这些细节,其它可以研究讨论的还有很多很多,但是越是钻研越会发现咖啡机的世界深不可测,知道自己的需求比知道每台机器有什么功能或者设计巧思来得重要。目前我需要的,是可以稳定煮出好的espresso的机器,蒸气量足够打发一两杯cappuccino的牛奶就足够。再研究下去,真的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才能买到机器了。在某篇讨论文看到的两句话,让研究半天的我,有种很复杂的心情:
9.8 out of 10 espresso machine owners here will say that they love their equipment.
6 out of 10 will upgrade within the year to something more expnsive.
以下是考虑机种:
Bezzera BZ07咖啡机
Expobar Brewtus III咖啡机
Izzo Alex II 咖啡机
Quick Mill:Anita,Andreja Premium,Vetrano
Giotto和Cellini咖啡机
prosumer咖啡机种:Vibiemme Domobar
by reznor 2010
2015-07-10 15:2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