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铁咖啡网站

咖啡入门基础常识 浅谈浅烘

发表于:2024-11-23 作者:咖啡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1月23日,从消费能力来看, 大家自然会选择前者。再从产品喜好来看, 你会发现, 前者的最爱往往是蓝山,曼特宁, 而后者更多是选择意式咖啡, 或者比较时兴的浅烘咖啡。 如果大家跳出制作咖啡这个框架, 从一个大市场角度来看我国咖啡零售市

  从消费能力来看, 大家自然会选择前者。再从产品喜好来看, 你会发现, 前者的最爱往往是蓝山,曼特宁, 而后者更多是选择意式咖啡, 或者比较时兴的浅烘咖啡。

  如果大家跳出制作咖啡这个框架, 从一个大市场角度来看我国咖啡零售市场。你会看到这样一个状况, 大约30%的消费群体是40-55岁的人。 同时, 市场上, 还有另一块大蛋糕, 大约是25-30岁人群.

  从消费能力来看, 大家自然会选择前者。再从产品喜好来看, 你会发现, 前者的最爱往往是蓝山,曼特宁, 而后者更多是选择意式咖啡, 或者比较时兴的浅烘咖啡。

  这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两类消费者几乎是”老死不相往来的“, 再通俗点”蓝山派“是不认可”艺妓派”(Geisha)的。 于是, 我给这个两端现象称之为, “不苦不咖啡, 不酸不精品”

  这个现象是很独特的, 但反映了我国咖啡馆发展的历史。大约在90年代初期, 我们并未经受过星巴克带来的咖啡产业第二波的洗礼。 从雀巢咖啡过度到有一定品质的咖啡, 不是意式, 而是当时较为流行和前卫的台湾品牌“上岛” 。今天,请大家不要对上岛这个品牌嗤之以鼻, 它某种意义上, 它让大家开始第一次熟识了产地, 并且明白了咖啡的醇厚。更是对咖啡第一次深刻的认知。 再加上台湾受到日式传统的慢火烘焙影响,那一带人对咖啡的认知就是,咖啡是苦的, 但可以有很好的质感,并且会有悠悠的回甘。

  我们再看一下那个时期咖啡产业链的大背景。 绝大多数的咖啡农是没有喝过自己种植出的咖啡的。 烘焙师从大宗买卖获得咖啡豆, 咖啡品种良莠不齐。 与其去考量特有的风味, 不如烘焙了深一些, 体现出其烘焙带来的焦糖感和醇厚度, 并且有着悠长的回味。 再从供应链的下端走, 意式咖啡出了欧洲并不是那么普及, 人们谨记着黄金公式, 14g的粉萃取两杯30ml的espresso。油脂不仅仅代表着新鲜, 那时也代表着咖啡的品质。

  Mark Prince回忆当年在alt coffee, 只要有了占据杯子80%油脂, 大家会争相喝彩。(图片来自网络)

  说到这里, 我希望大家用一个理性的态度去看待我们过去发生的一切。 因为, 今天90%以上顾客依旧要喝混牛奶的咖啡。 焦糖感浓厚的意式终究更易于和牛奶融合。 再者, 即使是手冲和虹吸, 很多顾客还是希望他们的咖啡有一定的质感的。 更重要的是, 只要咖啡没有问题, 偏深烘的咖啡,依旧能体现出甜感

  再接着, 到了今天。我们改革开放的步子迈了大了,至少,肯定比咖啡的演进要快;至少,我们好像有那么点和国际接轨的味道。 当然, 步子迈了大了,扯到什么,不是很清楚, 但肯定会扯到浅烘。 我们不仅仅可以找到了各种酸, 各种水果味, 还开始对酸延展出无限遐想, 更有甚者,我们将风味的定义只限于酸甜, 可可,和焦糖都在风味之外了。

  我算幸运的。 曾经欣喜若狂的感受到明显的柑橘感。 我身边的人对此类酸不拉几的espresso嗤之以鼻。 我很少言听计从, 但内心却在估量着, ”这真的是espresso吗?“ 今天懂了一些, 当时那款豆子大约一爆还没完就出锅了。。。

  其实, 跳出我个人的情愫。 再看我们咖啡的供应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我们现今的产业,很多的环节开始注重了一些人文关怀。 但更重要的是, 烘焙师面对日益增长的咖啡需求,对产地所特有的风味更加趋之若鹫。

  ”如果肯尼亚有着如此鲜明的梅果味“ ”同是波旁豆种, 塞尔瓦多的咖啡豆居然有着樱桃般的甜“

  我岂能将做生鱼片的食材用去做重口味的水煮鱼??!! 与此同时, 咖啡师也开始争气了。 WBC 03年 Paul Basset 开始创出了高粉量制作espresso的先河,给浅烘带来了可能。 再接着, James Hoffman居然用单品来制作意式浓缩, ,今天,原产国,原本咖啡农当家的地盘,出了2位世界冠军。

  且不谈WBC的一些弊端和商业化问题, WBC的历史, 也是精品咖啡的演进史, 也是供应链上咖啡农, 烘焙师和咖啡师的一个整合。

  咖啡和红酒相同之处是, 不同产地有不同风味;

  但咖啡和红酒不同的地方是, 酿酒之人必知自己的红酒有何风味, 但咖啡农的懵懵懂懂,需要烘焙师的表达, 而烘焙师最后的接力棒需要由咖啡师传给顾客。 这个整合的周期自然漫长。现今,好不容易整合了, 第三波的兴起, 让我们了解了咖啡的更多,尤其是过去最难体现的风土风味。

  然而, 这只是刚刚开始。 因为,整合了供应链, 把前段风土风味带给末端的消费者,浅烘焙的浪潮就我认为是一个必然。

  了解我的人, 知道我喜欢怎样的咖啡。但是, 我的喜好和这篇文章没有太大关系。

  一切皆有原因, 只是那个时候我们不知道何去何从的时候, 今天我们可以看得到一路走来的路径

  备注: 由于时间仓促, 市场调查的数据我今后会顺带补充完善。

2014-10-22 17:48:0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