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铁咖啡网站

手冲咖啡器具新手推荐 手冲咖啡入门手冲壶滤杯滤纸磨豆机品牌选

发表于:2025-01-24 作者:咖啡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5年01月24日,专业咖啡知识交流 更多咖啡豆资讯 请关注咖啡工房(微信公众号cafe_style ) 对于手冲新手来说,很容易会掉入器材的迷思和陷阱当中,也因此,这阵子以来我一直想要写这类的文章,算是向大家分享一些玩咖啡这么久以来关于器材的心得和想法,在这篇文章中,我
 
 

专业咖啡知识交流 更多咖啡豆资讯 请关注咖啡工房(微信公众号cafe_style )

  •  
对于手冲新手来说,很容易会掉入器材的迷思和陷阱当中,也因此,这阵子以来我一直想要写这类的文章,算是向大家分享一些玩咖啡这么久以来关于器材的心得和想法,在这篇文章中,我会就我个人的经验为出发,向大家分享手冲有关的器材使用心得和升级的建议。
 
和上一篇『给手冲新手的入门指南--概念篇』相同,我希望读到这篇文章的同好们,可以慢慢的建立自己的冲煮系统。当你的心态和概念正确了、冲煮技术和经验累积成熟了,冲煮器材对你来说才能够真正发挥它们的存在价值。
 
我这样说好了,同样一把青冥剑,在玉娇龙的手里和李慕白的手中,能发挥的效果是不一同等级的。好啦,这年头卧虎藏龙梗知道的人应该比较少,换个说法好了,你们应该知道神雕侠侣中独孤求败留在剑冢上的那几句话吧?不知道的新朋友,请自己GOOGLE。
 
 
就咖啡的世界来说,器材的升级当然能达成某些品质提升的效果,但最后端出来的那杯咖啡能做出什么样的味道,说白了还是在冲煮者本身的技巧上。器材当然可以提供一些帮助,但,我认为你不需要太拘泥在这个上面。
 
重点还是在于:这个器材放在冲煮过程中,所扮的角色是什么?而你,又要如何加以利用?
 
 
回到这篇文章上,我把手冲会用到的器材更换的重要性大致上分为:
磨豆机
过滤工具
手冲壶
其他
 
 
一、磨豆机:
 
我看过大多数的入门书,都会建议初学者刚开始的时候先从手摇磨豆机下手,其实这也是我的建议。在上一篇的文章中,我提到,以家用(甚至是营业用)的手冲需求来说,无论是平刀或鬼齿小富士已经足够。基本上会有这样的论点,这是以磨豆机位阶的观点来看。
 
简单的来说,我会的把磨豆工具分成入门级和专业级来看。
 
以手摇系来看,最简单的当然就是大家都知知道的小邮筒(或者价值在1000元上下)这类的入门款。到了专业等级的话,我的定义是在一万元以上的机种,像Comandante、Lido这个价位的品牌。
 
以电动系来说,入门的差不多会是小飞马、小飞鹰这些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品牌,专业级的对我来说,像小富士(平刀或鬼齿)、NEXT-G这个位阶的机种,差不多位于一~二万之间的机型即可。
 
当然你会跟我说:「手摇的不是还有HG、Maliwani;电动的也还有EK43这种的顶级机种?」
我当然知道这些,但这些机种和相机镜头或单车的变速器一样,原本你花了钱马上就可以得到相对应的品质改良,但当你玩到了一个位阶之后如果想要再往上,投入的金钱会变得愈来愈大,可是得到的品质改良却只有一点点。小富士或NEXT-G这个位阶的磨豆机对我来说,就刚好卡在CP值最佳化的这位点位上。
 
 
 
正常来说,我在选磨豆机的时候会考虑:
 
刀盘构造:平刀、锥刀、鬼齿、材质。
机身材质是否全金属?
是否容易有残粉、清洁的便利性如何?
后续保养是否容易?
是否能结合个人使用习惯与喜好。
刀盘构造和材质会直接影响咖啡的风味,这点比较好理解。机身是否为全金属材质,我认为会影响磨豆机本身的耐用与否还有稳定研磨的能力,至少就我的认知当中,金属比其他材质耐用太多。
 
 
 
 
磨豆机这关最好牙一咬直上专业级,至于中间那些所谓的「进阶款」呢?
 
呃…我认为一万多的价差和几千块钱左右的价差真的不明显,虽然算起来价差可能是两~三倍的距离,但实际上的价差真的没有那么大,多存一点钱或少花一点,直上小富士这个位阶的磨豆机真的不难。
 
那种所谓的进阶款(或中间价位的产品),除非产品本身有什么无法取代的性能,比方:专用陶瓷刀盘、慢转速或可调转速这类高阶机种也不一定会有的特点之外,大多数被定位在「进阶」的产品,多半都会有点要上不上、要下不下的感觉。
 
简单来说,就是在某些地方把成本省下来所造成的相对低价位。
 
 
别的我不敢这么说,但单就手冲咖啡所使用的磨豆机来看,与其要买一万块钱以下的「进阶版」,还不如多存几个月的钱或少买一些有的没有的,直上小富士这个等级的磨豆机,总比卡在中间不上不下来得好。再打个比方,直飞航班和转机航班的价差没有很明显的时候,为什么你要选择中间多停一个地方白折腾呢?
 
如果你已经有了专业级的磨豆机想往上再进阶的话,我良心的建议是,除非你已经用咖啡来赚钱,而且已经靠着咖啡获得稳定的收入「有笔闲钱不知道怎么花」,再去考虑更高阶的机种。再往上,考量的点还是一样,除非有什么是专业级别的机型无法提供的特殊性能,然后这功能又刚好可以满足你出杯的需求的,再说。
 
对了,以一杯手冲单品时价150上下,这样应该会比较好算磨豆机的摊提吧?
 
我们再进一步去精算,扣除物料成本、人事和水电之后,150大约只剩三分之一可以用来进行整家店的折旧和摊提,你针对手冲的需求换了一部更贵的磨豆机,需要再多出几杯咖啡才换得回来,事实上是算得出来的。家用的部分就更不用说,因为你连摊提的机会都没有,买进来就等着折旧,就帐面上来说,等于你花了钱,但帐面上却是个负债。
 
我没有要叫你们别花钱,只是请你们在花以前先想清楚,小心花,因为这年头钱真的不好赚。
 
 
转速很个很重要的变因,为什么没有提到呢?因为目前这个功能只有在少数顶级磨豆机才有实装,我没有特别去提的原因同上。当然市面上有些套件可以调整马达的转速,但是就我使用KOPOK的经验来说,从电流端下手去调整马达转速不是件明智的事,因为那不是马达设计出来的工作条件,可能会对马达的寿命有影响,所以基本上我不建议这么做。
 
要调整转速的话,把马达换成调速马达可能会比较理想。
 
 
 
二、过滤工具(滤杯、滤网、滤架、法兰绒):
 
早年我们在玩手冲咖啡的时候比较简单,不是V60就是KONO,了不起再加上KALITA,最多再加上不同样材质或孔数在进行比较。但这年头选择可就多了,当年我们在考虑的那些都只是基本,现在还跟你讲滤杯角度、导沟长度、导沟数量、排气通道、流速快慢、流速可调,连科氏力、虹吸作用和流体力学都要考虑,更可怕的是连外观够不够好看都算在内。
 
选个滤杯还可以顺便学到物理原理,这世界果然比我想的还要复杂得多。当年我家丈母娘要是也用这样的标准在找女婿的话,怕我到现在还在等着领号码牌咧!
 
 
开玩笑的啦!
 
 
目前市面上贩售的滤杯种类愈来愈多,价格也都跟着水涨船高,对于一般玩家们来说,看着琳琅满目的滤杯特色说明,很容易就会被人家的说法牵着走。我没有要否认那些滤杯的价值,只是自己回过头来,还是会着眼在冲煮需求上,到底我入手这个滤杯是要它的那个特质,好做香气?口感卓越?还是容易使用?对我来说,每一个滤杯的背后都应该会带代表着一个完整的冲煮系统,比较简单的案例是像KONO滤杯那样,有一套针对自家滤杯的冲煮建议。你需要的应该是背后的冲煮系统来和你原来的进行相互印证,而不是盲目相信买新滤杯就可以让你冲出来的咖啡口感升级。当然身为玩家而言,看到那么多漂亮又好看的滤杯,自然而然就会想要跟着入手来试试看功能是不是像人家宣称的那样。就我个人来说,我的建议是:想入手新滤杯来进行印证之前,至少要让你的冲煮稳定度达到一定程度后,滤杯的比较才会有价值,否则有些口感上的差异可能是来自于你自己冲煮不够稳定,或者是换了滤杯之后的心理因素所致。
 
 
 
目前市面上的滤杯,多半都着眼在流速和材质的方面的探讨,可是以我个人的经验来说,流速和材质只是滤杯的物理特性,真正决胜负的是控制水流的技巧与咖啡熟豆的品质。滤杯的物理特性本身或许对于口感有些影响,但那些影响其实都可以从手冲的其它变因(由其是水流的掌控)来进行调整。这部分改天有机会再另做说明,因为写起来也会是很长的一大篇(2018.08.02删修)。 哦!对了,过滤工具包含滤纸,偏偏这东西品质又良莠不齐,而在汒汒纸海当中,我建议你至少找到大厂牌的,不要选用来路不明的便宜货。如果可能的话,也尽量找经过漂白处理的滤纸。 至于要用什么棉、麻、竹纤维制成的滤纸,反正你荷包里的小朋友会告诉你可以用还是不能用,可以每天用还是只能偶尔用,就不需要我多嘴了。 重点是,在你的日常冲煮过程中,一定要有个过滤工具做为主战器材,平常都是用那个来冲煮咖啡,而其他过滤工具只是为了修正或确认风味使用。有固定的冲煮器材,你的冲煮手法才会固定,冲煮手法固定之后,才能完整的建立你自己的冲煮系统,才会有稳定冲煮品质可言。 当年我开始练手冲的时候,好不容易冲了一杯比较能喝的咖啡,当然马上端给指道我的前辈们试饮。大部分的前辈们喝了都觉得不错,叫我把这杯咖啡端给店长试试看,店长喝了之后只淡淡的对我说:「接下来,只要把这样的品质练成稳定就好了」 我会用七龙珠里的剧情来做个比方,如果你想不断的进步再进步的话,只要让自己不断的习惯「更上一层楼」的状态就好,就像孙悟空对悟饭所说的那那样:「先从习惯超级赛亚人的状态开始吧!」
 
 
 
有关于经验累积而成长的过程往往也都是这样,刚开始有点怪,熟练了之后就会变得习以为常。套用在咖啡的冲煮中也是这样,刚开始你会觉得自己煮出来的每杯喝起来都怪怪的,但随着你的经验累积,好喝的咖啡会跟着慢慢出现,到后来煮出一杯难喝的咖啡对你来说会愈来愈困难,到最后你煮出来的每杯咖啡都好喝。
 
如果要问我每个手冲玩家一定要我的滤杯,我的答案会是:Hario V60、KONO MD-21初代和傻爸滤架。
 
 
 
 
三、手冲壶:
 
手冲咖啡壶这东西我还真的觉得没有什么好说的,但都拿来当成题目了,好像也应该要说点什么。
 
我个人不喜欢细口壶,但细口壶的好处是在新手阶段拿来练水流的稳定性是个难以取代的好工具,反而是我现在常用的鹤嘴壶KALITA POT 700,对于新手来说就不是那么友善。
 
在这里我所说的细口壶,是像Kalita POT 900那种,壶嘴细细长长,开口相对也很小的壶。这是我最早最早拿来练水流的工具,后来转成了大嘴鸟,用过一阵子的Yukiwa M5之后,最后情定POT 700。
 
玩到后来,我觉得POT 700用得最顺手,就一直用到现在了。
 
 
壶本身的保温功能我不会特别去强调,因为基本上我认为温度掉得愈快愈好,这样才能把味觉的层次拉出来(就像我会把研磨刻度略微放大的道理相同)。定温壶我觉得也没有必要,因为目前没有一把可以主动降温,多半都是把水煮开之后自然降温到指定温度,一来等待的时间拖太长,二来我不需要那么久的保温时间。
 
对我来说,我家的开水壶煮出来后马上倒到手冲壶的温度,刚好就是我在冲浅焙咖啡的93℃,夏天会略高一点到95℃,我自己手动用温度计再喇几下就好。我每天煮咖啡的时间是固定的,太会想到就心血来潮来一杯,所以也不需要一个会持续恒温的耗电物留在家里占位置。
 
定温壶和我目前的冲煮习惯完全不同,是我舍弃它最主要的原因,另外,我懒的再为一个新工具去适应它的水流。
 
 
练水流是一个进程,我个人认为是手冲最难练的地方,也是各个门派让你看了却又看不透的诀窍所在。明明是一样的参数,一样的器材,也尽量用相同的手法来冲煮,但结果你冲的、我冲的和他冲的喝起来就是不一样,关键就在于,每个人手部肌肉的精细操控能力不同,持壶的手法也略有差异,壶里倒出来的水流也就略有不同。
 
所谓的手冲技术,其实讲白点就是你对于水流的掌控能力,你知道在咖啡粉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应该怎么给水,带出你想要的味道。
 
但你说用什么壶一点都不重要吗,也不尽然。
 
壶和水流的关系互为因果,一言难尽,没那么好参透。
 
 
 
四、其他:
 
关于手冲咖啡的器材的部分我觉得会有影响的器材都列在上面了,磨豆机和过滤工具决定风味的调性和呈现手法,水流诠译咖啡风味的细节与层次。对我来说,你在玩手冲的时候至少要先把这些基本功练好,但如果你还有能力在其他地方讲究,当然也好。
 
对我来说,原本的升级顺序是这样:磨豆机、手冲壶、过滤工具、其他,但在磨豆机和手冲壶就定位之后,花钱的顺序反而是从后面数过来了XD
 
手冲有许多可以辅助的小工具,有些不用花什么钱,有些花下去也不是一笔小钱,但我觉得那些都只是辅助性质,而且种类说也说不完,就放给你们自己去取舍吧!
 

 

 

2019-02-01 15:21:5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