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烘焙漫谈:烘焙过程、烘焙程度与烘焙曲线
发表于:2024-12-20 作者:咖啡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2月20日,当我们将处于室温的咖啡生豆倒入完成预热后的烘焙机滚筒中, 滚筒内的温度会被迅速且大幅往下拉,原先内部积聚的热量被咖啡生豆吸收并导致水分蒸发。一分钟至数分钟后(回温时长与预热温度、加热 源、滚筒设计、生豆量等因素有关),随着豆表失去了水分,咖
随着热量的不断吸收,咖啡豆内积聚了越来越多的挥发性气体(以水蒸气为主),这导致豆内压力远超外界大气压,甚至能够达到25个大气压(2533 kPa), 如此之高的内压蓄积,宛如一颗颗小型炸弹,最终足以撕裂咖啡生豆结构,这个临界时刻被称作:一爆(First Crack)。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要迎来了一爆的咖啡豆就可以下锅冷却、研磨饮用,但这时还是一种非常浅度的烘焙程度,或许还不是我们所想要的最佳烘焙程度。接下来我们应该密切关注烘焙所处阶段,通过取样来 观察咖啡生豆颜色(豆表颜色)、嗅闻咖啡生豆香气变化,找到最佳的 烘焙程度,然后果断下锅冷却。我们知道,咖啡生豆中所含成分从多到少依次是:糖类、水分、脂肪物质、蛋白质、酸性物质、矿物质、生物碱(如咖啡因)以及其他挥发性芳香物质,如上这类物质含量的多寡优劣, 从本质上决定了一杯咖啡饮品的风味好坏。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咖啡生豆品质不行,即使烘焙师技术再精湛,一切仍是镜花水月,可望不可即。对于那些品质比较拙劣的咖啡豆, 如果采用偏浅度烘焙的话,就好比逼着身材臃肿者穿比基尼——糟糕的身体曲线暴露无疑,弱点更加突出。而将烘焙程度提高一些的话,则能够掩饰一部分的感官细节。很多崇尚浅焙的烘焙师都会把咖啡生豆品质放在首位。
但是仅仅知道烘焙程度还尤嫌不够,烘焙的过程就是热传递的过程, 传导、对流、辐射等不同热传递形式之间的复杂组合构建了一整套更为复杂的热传递效率,每一秒都影响着反应的进行,我们只能通过观察最终受众——咖啡豆在单位时间内的升温量来大体把握这种热传递效率,从而控制整个烘焙的节奏,这一完整节奏表现出来就是所谓的烘焙曲线。我们不妨针对咖啡风味做个小结:适度快炒的话,咖啡豆膨胀率增加,萃取率增加,醇厚度增加,酸度增强,苦味减弱;适当慢炒的话,咖啡豆膨胀率减少,萃取率减少,醇厚度减小,酸度减弱,苦味增加。
随着烘焙程度的逐渐提升,形成的芳香物质起初(浅度烘焙时)以小分子量化合物为主,它们活跃度最高,最先大量逸散被我们嗅觉感知,表现出的气味以花香、草香和果香为主;接下来到了中度烘焙时,芳香物质则以中分子量化合物居多,焦糖、奶油、巧克力、坚果等类型气味凸显;等逐渐过渡到深度烘焙时,形成的芳香物质主要是一些大分子化合物,它们活跃度最低,最后才姗姗而至,在嗅觉感知中,树脂、香料、 炭烧等气味十分明显。
如上文字摘选自铂澜咖啡学院齐鸣老师《爱上咖啡师》一书,2015年3月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第3次印刷。转载必须注明作者以及出处。
2017-02-21 14:5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