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越南咖啡的那些小知识你听说过吗?
发表于:2024-12-20 作者:咖啡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2月20日,专业咖啡知识交流 更多咖啡豆资讯 请关注咖啡工房(微信公众号cafe_style ) 咖啡控都知道,咖啡其实是生活必需品,一日不喝,心神恍惚。在越南,咖啡店的数目多不胜数,越南人喜爱咖啡的程度,是亚洲数一数二的。 据说,在法国殖民年代初期,法国人把咖啡豆
专业咖啡知识交流 更多咖啡豆资讯 请关注咖啡工房(微信公众号cafe_style )
咖啡控都知道,咖啡其实是生活必需品,一日不喝,心神恍惚。在越南,咖啡店的数目多不胜数,越南人喜爱咖啡的程度,是亚洲数一数二的。 据说,在法国殖民年代初期,法国人把咖啡豆带到越南,这不但使越南人与咖啡结缘;自此,越南人更开始种植咖啡豆,促使越南成为迄今全球第二大的咖啡出口国,仅次巴西。
越南咖啡以独特的味道闻名世界,它的香味浓郁醇厚,略带苦涩回甘;而它独一无二的冲泡方法,更令不少人把越南咖啡和滴漏咖啡划上等号。即使你未到过越南,你亦必定见过或尝过滴漏咖啡,但越南咖啡可能比你想像的更为耐人寻味。
1.为什么越南咖啡与惯常饮用的西式咖啡味道不同?
这是因为越南出产的咖啡豆品种主要是Robusta,而平常饮用的西式咖啡,大多数是取材自巴西的Arabica咖啡豆。越南的天气属於湿热的热带气候,适合种植Robusta咖啡豆,它的咖啡因含量接近Arabica咖啡豆的两倍,而咖啡因本身是微苦的,所以Robusta咖啡豆就自然而然带有较重的苦涩味道。
2. 为什么滴漏式咖啡滤壶都那么小,每次只能冲出一人份量?
不是因为越南人不爱喝大杯装的咖啡或不爱与人分享,故意把不锈钢或铝造的咖啡壶弄成自私的壶。这其实与刚刚说的咖啡因含量不无关系,正因为味浓带苦,每次不适宜饮用过量。「的骰」的滴漏式咖啡壶,一般能冲泡出4-6安士的黑咖啡,比较适合浅尝细味。同时,为配合滴漏式的慢煮咖啡法,越南咖啡豆的烘焙时间一般都会稍为长一点,令味道变得更为浓厚。可是,与此同时亦令咖啡的苦味更加突出,所以,即使喝惯了Espresso 的咖啡控,亦未必能一次过饮用太多。
3. 为什么越南咖啡用炼乳而不用鲜奶呢?
使用炼乳,一方面是甜味较重的炼乳能够美妙地中和越南咖啡豆的苦涩和酸味;另一方面是因为越南欠缺新鲜奶源。从前,法国人把咖啡豆带来越南,但他们总不能把容易变坏的牛奶长途跋涉经水路运来。因此,才退而求其次把方便运送的炼乳带到越南,继而成为越南咖啡的一大特色。
4. 为什么冰咖啡不用冷水调开,店员都把整杯冰端上来呢?
在越南,如果点咖啡时没有说明要热咖啡,很大机会店员会自动自觉为你送上一杯冰咖啡,而且跟平常在茶餐厅点冰咖啡不一样,越南的冰咖啡都不会用冷开水先调开。有人说,冰块起了减却苦味的作用,但我认为,天气才是主因。毕竟,在越南的酷热天气下, 喝全冰的才够痛快。
5. 为什么不要在路边摊档饮用越南咖啡?
当然,地道的街头风味是值得推介,可是,路边的咖啡摊或小店要小心挑。早前,越南的食品安检处发现,不少街头流动摊贩所卖的咖啡,其实是不含咖啡因的假咖啡。有的摊贩为了节省成本,把栗粉、豆粉,甚至是带有咖啡味的化学品混到劣质咖啡之中,试图鱼目混珠。所以,当遇到价格不合理地便宜(VND15,000以下) 的咖啡时,便应该加倍留神。为健康着想,还是到相熟的咖啡店或连锁店,如Trung Nguyen、Highland、Passio 或Thuc Coffee比较安全。
其实越南的滴漏咖啡,冲泡方法十分简易。有机会到越南,务必买些本地的咖啡粉和滴漏壶,作手信也好,自行在家冲泡也好,即便细味品尝滴漏咖啡的独特滋味。
2018-05-13 15:06:49
关于
越南
咖啡
些小
知识
你听
说过
专业
云南精品咖啡产地
咖啡网
挂耳咖啡的正确冲泡方法
咖啡豆种类
防弹咖啡
摩卡壶煮咖啡优缺点
咖啡豆排行榜前十名
中国咖啡网
澳瑞白
澳白咖啡
咖啡豆
咖啡
手冲咖啡和咖啡机区别
耶加雪菲
云南咖啡
手磨咖啡
精品咖啡豆
花魁咖啡
咖啡网
瑰夏咖啡
咖啡豆
咖啡
手冲咖啡和咖啡机区别
耶加雪菲
云南咖啡
手磨咖啡
精品咖啡豆
花魁咖啡
咖啡网
瑰夏咖啡
- 上一篇
咖啡为什么会有酸味?怎么降低咖啡的酸度?咖啡会酸是为什么?
专业咖啡知识交流 更多咖啡豆资讯 请关注咖啡工房(微信公众号cafe_style ) 酸度是决定咖啡品质的关键,尖酸和酸涩可能是口味瑕疵的表现;鲜活、明亮则是高品质咖啡的必备特点。 在此我想强调:尖酸并非是好的,我们想要的是鲜活、明亮、复杂的酸味,类似于
- 下一篇
精品咖啡知识 咖啡杯颜色影响味道?
在生活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同样的咖啡今天和昨天喝起来会有不同的味道。这时候你会怎么做?倒掉重新泡一杯?还是多加两块糖?其实,也许你只需要换一个杯子。 近期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发现喝咖啡时用不同的杯子可以带给人对咖啡味道不同的认知。这项研究发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