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铁咖啡网站

中国第一家咖啡馆出现在广州,鲁迅其实不爱喝咖啡

发表于:2024-11-23 作者:咖啡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1月23日,专业咖啡师交流 请关注咖啡工房(微信公众号cafe_style ) 喝咖啡的民国女郎 清末民国中国制造用于外销的银咖啡壶 民国末年的咖啡杯,上面印有英女王头像 民国时期的罐装咖啡广告 今天我们来聊聊咖啡,这款风靡全世界的小资饮品。 风靡全世界的饮品可不多,
专业咖啡师交流 请关注咖啡工房(微信公众号cafe_style )

喝咖啡的民国女郎

清末民国中国制造用于外销的银咖啡壶

 民国末年的咖啡杯,上面印有英女王头像

民国时期的罐装咖啡广告
  
今天我们来聊聊咖啡,这款风靡全世界的小资饮品。
 
  风靡全世界的饮品可不多,掰指头数一数,酒、茶、咖啡,再加上可口可乐,才四种而已。这四种饮品当中,酒有多个源头,可乐源自美国,茶源自中国,咖啡的老家在哪里呢?
 
  传说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亚。
 
  壹 从非洲大陆到阿拉伯半岛
 
  传说是这样的: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埃塞俄比亚青年去牧羊,在路边瞧见一棵长满绿叶和红色果子的无名植物。羊去啃绿叶,连果实一块儿吃进去,吃后居然异常兴奋,开心得咩咩乱叫。青年见状,摘下几颗红色果子放进嘴里,随后也跟着兴奋起来。这么神奇的果子,他自然要带回去,请同族居民一起品尝,结果全族人都乐疯了,从此上了瘾,并用本族居住地的名称给这种植物取了一个名字——咖法(Keffa),而咖法则在传播过程中慢慢演变成另一个词——咖啡(Coffee)
 
  咖法位于埃塞俄比亚南部,据说那里的居民是全世界最早品尝咖啡的一群。
 
  传说肯定不如信史可靠,可是那时候整个非洲都没有文字。关于咖啡,最早的文字记载其实是出自阿拉伯人之手。
 
  公元10世纪,阿拉伯医生拉吉斯把咖啡写进了药方:将咖啡果晒干,捣碎,熬成药汤,可以缓解疼痛。药方中使用的咖啡果,可能来自埃塞俄比亚,也可能来自非洲其他地方。
 
  公元13世纪,阿拉伯半岛最南端的也门有一位叫奥玛尔的人,因为犯了错,被流放到非洲南苏丹的米欧萨巴,见到了无边无际的野生咖啡树。流放结束的时候,他摘下很多咖啡果,带回也门,剥出种子,试着种植,结果很成功。按照文献记载,也门应该是阿拉伯半岛最早种植咖啡的地方,奥玛尔应该是阿拉伯世界最早种植咖啡的人,甚至还可能是全世界最早种植咖啡的人。非洲虽然早就出产咖啡,但以野生为主,缺乏人工种植。
 
  此后一两百年,奥玛尔种植的咖啡树繁衍到整个也门,喝咖啡的人越来越多。15世纪中叶,也门王朝颁布法令,承认了国民种植和食用咖啡的合法性。
 
  15世纪后期,咖啡从也门向北传播,先传遍阿拉伯半岛,再传到欧洲的伊斯兰教区。此时伊斯兰世界中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势头正旺,灭掉了拜占庭,征服了埃及,咖啡也跟着土耳其扩张的脚步,来到了埃及和小亚细亚。
 
  贰 从古代茶粉到现代咖啡
 
  阿拉伯文化中蕴含着根深蒂固的商业基因,奥斯曼帝国在军事扩张的同时,也与外界保持着越来越频繁的贸易往来。明朝前期,阿拉伯商人沿着悠久的丝绸之路抵达中国,牵来狮子与犀牛,换走丝绸与瓷器。与此同时,明成祖派遣郑和率领的无敌舰队也在经由海路向西挺进,抵达阿拉伯世界的腹地“天方国”,也就是现在的沙特,船上的瓷器、铁锅与茶壶在此受到热烈欢迎。
 
  郑和船队上的成员不喝咖啡,但是喝茶,他们喝茶的方式,以及他们使用的茶具,在阿拉伯人的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于让阿拉伯人饮用咖啡的方式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革。
 
  15世纪以前,阿拉伯人是这样喝咖啡的:摘下咖啡果,保留果肉,扔掉果肉里面的种子,晒干,捣碎,煮水,喝汤。
 
  15世纪以后,饮用方式变成这样:摘下咖啡果,扔掉果肉,保留种子,将种子焙干,磨粉,烹煮,喝汤。
 
  咖啡果的种子自然是咖啡豆,15世纪后期阿拉伯人喝咖啡的方式跟今天完全一样,奠定了现代的咖啡文化。
 
  咖啡文化为何会发生变革?因为受到了中国茶文化的影响。朱元璋的儿子朱权在《茶谱》中写道,明朝初年上层社会仍然像宋朝和元朝人那样喝茶,而宋元时期的喝茶方式跟今天完全不一样,当时流行一种名为“点茶”的饮茶规范:将茶叶蒸熟,漂洗,揉搓,压饼,焙干,喝的时候碾磨成粉,放到碗里用滚水冲匀,或者直接撒在沸水锅里,煮成茶汤。
 
  我们可以想象,当阿拉伯商人进入中国时,或者中国船队经过阿拉伯半岛时,中国的茶以及中国人的饮茶方法一定震撼了阿拉伯人,让他们忽然想到:啊哈,原来茶是这样喝的,那咖啡能不能也这样喝呢?试试如何?哇,比以前好喝多了!于是开始变革。
 
  直到今天,阿拉伯世界的咖啡杯,乃至全世界的咖啡杯,基本形制都跟中国的传统茶杯相似,底下有盏托,侧边有盏柄,完全不像西方世界固有的深杯与高脚杯。这也从侧面说明,奠基于15世纪的咖啡文化是在古代中国茶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
 
  叁 咖啡出走的惊险历程
 
  大约在1530年,阿拉伯最古老的城市大马士革出现了全世界第一家咖啡馆。然后在1544年,当时土耳其的首都伊斯坦布尔也出现了一家咖啡馆。就在这一年,土耳其苏丹开始对咖啡征税,并将咖啡划定为大宗出口商品。为了垄断咖啡贸易,土耳其政府严禁出口咖啡苗、咖啡枝、可能发芽的咖啡豆,只许出口熟咖啡豆。
 
  1615年,欧洲世界最具商业头脑的威尼斯人从土耳其进口熟咖啡豆,在威尼斯开起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然后是1650年,英国牛津开设欧洲第二家咖啡馆。1652年,英国伦敦开设咖啡馆。1643年,法国巴黎开设咖啡馆。1650年,法国马赛开设咖啡馆。1684年,奥地利维也纳开设咖啡馆……
 
  欧洲人开咖啡馆,利润很低,因为阿拉伯人掐住了咖啡种植的脖子,任何一家咖啡馆想卖咖啡,都得从阿拉伯人那里进口咖啡豆。为了打破这个局面,欧洲人开动了脑筋。
 
  1616年,一个“英勇”的荷兰人在也门海关躲过检查,偷走了一棵咖啡苗。他乘坐帆船,沿着前贤开辟的新航线返回老家,途经阿拉伯海、印度洋、大西洋、英吉利海峡,终于将咖啡苗成功带回了荷兰。那棵小苗被他细心呵护,种在阳光充足的玻璃缸里,否则在路上就枯萎了。这棵小小的咖啡苗茁壮成长,繁衍出无数后代,截至1656年荷兰殖民者占领斯里兰卡的时候,咖啡不但已经遍及荷兰的高档植物园,而且还在向东南亚拓展,不久就在温度更适宜的锡兰岛上开辟了大片的咖啡种植园。
 
  1714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有幸得到荷兰赠送的礼物:一棵咖啡苗。路易十四如获至宝,将其移栽到巴黎加丁植物园的温室里。1720年,加丁植物园的咖啡苗从一棵繁衍到七百棵,继荷兰之后,法国一跃成为欧洲第二个拥有咖啡树的国家。
 
  1723年,法国军官德·克留从加丁植物园偷走一棵咖啡苗,种在玻璃箱里,携带到美洲加勒比海的法属殖民地马提尼克岛。1726年,这棵咖啡开始结果。1777年,马提尼克岛有了1800棵咖啡树。
 
  1727年,葡萄牙驻巴西的殖民官帕赫塔想在巴西种植咖啡,向荷兰和法国申请一袋可以种植的咖啡豆,两个国家都不肯给。帕赫塔另辟蹊径,通过法属圭亚那的总督夫人帮忙,将来自法国的生咖啡豆藏在一大束鲜花里,运回了巴西,从此巴西也开始种咖啡。那位总督夫人是帕赫塔的情妇,两人关系不正经,干出的事情却名垂青史,现在巴西是全球咖啡第一生产国,首先应该归功于帕赫塔及其情妇的努力。
 
  印度半岛气候温暖,四季如春,像中南美洲一样适合种咖啡。1630年,印度南部的巴巴·布丹去中东朝圣时,偷偷将七颗咖啡豆贴在肚皮上,躲过了监管,带回了老家,从此咖啡的子孙在印度繁衍生息,绵延至今。
 
  简言之,咖啡原产非洲,被阿拉伯人发扬光大,再从阿拉伯传播到欧洲、美洲和亚洲,传播过程充满惊险,可以拍成一部探秘类纪录片。
 
  肆 丹麦人在中国 开了第一家咖啡馆
 
  说了这么多,还没提到咖啡何时来到中国。
 
  鸦片战争前,清朝闭关锁国,只留广州一个通商口岸,欧洲人频繁抵达广州,找不到咖啡馆,只能自己开店。大约1836年前后,就在今天十三行服装批发市场附近,丹麦人开了一家咖啡馆,那是广州的第一家咖啡馆,也是中国的第一家咖啡馆。这家咖啡馆是给老外们开的,但也不禁止华人消费。问题在于,当时迂腐不化的清政府严格禁止华人穿洋服、吃洋饭、接受洋人传教,一个人如果胆敢不经官府准许而学说洋话,都有可能被杀头抄家,所以华人应该不敢走进这家咖啡馆的大门。
 
  查嘉庆年间编纂的《广东通志》,第九十五卷《物产·谷类》记载:“有黑酒,番鬼饭后饮之,云此酒可消食也。”这里的“黑酒”正是咖啡,那时候绝大多数华人都不认识咖啡,以为是黑色的酒。
 
  鸦片战争后,上海设立租界,一个犹太人在英租界开起咖啡馆。此时清廷禁令消除,帮洋商打理生意的华人买办数量暴增,他们学习洋老板的生活方式,成为中国第一批喝咖啡的人。
 
  1866年,美国传教士高丕娣夫人编写了一本介绍西洋饮食的小册子,华文译名《造洋饭书》(1909年正式出版),有一小节文字专门写到咖啡:“猛火烘瞌肥,勤铲动,勿令其焦黑。烘好,趁热加奶油一点,装于有盖之瓶内,盖好,要用时现轧。”所谓“瞌肥”,就是咖啡,这是那时候对coffee的音译,看上去很怪异。
 
  《造洋饭书》是传教士为了培训中国西餐厨师而编写的,目的是让洋商和传教士们雇佣的中国仆人尽快学会烤面包、做西点、烧牛排、煮咖啡,更好地为雇主服务。可以想见,在这本书出版之前,某些受雇于洋人的中国厨师和保姆就曾经学习过煮咖啡。据清朝海关第一任总税务司赫德回忆,他1858年在广州英法联军委员会当翻译,雇了一个不识字的中国保姆,并且教会了她如何煮咖啡和准备下午茶。
 
  1914年,北京王府井附近的新世界酒楼开业,酒楼的顶层就是咖啡馆。
 
  1915年,东安门外的东安市场进行改造,在画片摊、台球社、洋装铺之外,又添了一家咖啡馆。
 
  伍 鲁迅不爱喝咖啡
 
  进入民国,西风进一步东渐,留洋读书成为时髦,接触咖啡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了。
 
  1927年5月,郑振铎乘坐一艘法国轮船,从上海去法国留学,途中天天喝咖啡,都快喝吐了。
 
  那些在民国时成名立万的牛人,如徐志摩、郁达夫、郭沫若、林徽因、冰心、胡适、巴金、老舍……包括金庸的姑父蒋百里、黄健翔的祖父黄大暹,都留过学。他们要么留学欧美,要么留学日本,而无论欧美还是当时的日本,咖啡文化都很盛行。1948年2月,我国一位大名鼎鼎的女作家在日本疗养,还写信给国内的朋友抱怨,说她雇的日本保姆只会煮饭,不会煮咖啡,生活颇有不便。这个例子说明什么呢?说明在留学生群体中,喝咖啡已经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鲁迅也留过学,但他却没有养成喝咖啡的习惯。据他教过的学生许钦文回忆,鲁迅先生平常喜欢喝茶,喝绍兴黄酒,很少喝咖啡。
 
  许广平比鲁迅年轻,又出生于广州富家,受过咖啡熏陶,倒是经常喝。1927年,鲁迅和许广平离开广州去上海,住在一家旅馆,一日三餐由旅馆供应。一天饭后,旅馆服务员端来咖啡,鲁迅对正在搅拌咖啡的许广平说:“密丝许,你胃不行,咖啡还是不吃的好,吃些生果吧!”
 
  我不懂医学,不知道咖啡是否真的伤胃,但是看到鲁迅这句劝告,总觉得很亲切,因为我也不爱喝咖啡。
2017-10-28 16:51:5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