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铁咖啡网站

咖啡文化历史 云南咖啡百年记忆

发表于:2025-01-20 作者:咖啡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5年01月20日,100年前,当法国传教士田德能把一株咖啡树幼苗种在小山村茱苦拉的土地上时,中国从此与咖啡有了缘分。 在云南省大理市宾川县,有一个隐秘的小山村,整个村子被一片绿树掩映,走近村子,你会发现这些绿树几乎全是咖啡树。穿过层层包围的咖啡林,才能走进村子

  100年前,当法国传教士田德能把一株咖啡树幼苗种在小山村茱苦拉的土地上时,中国从此与咖啡有了缘分。

  在云南省大理市宾川县,有一个隐秘的小山村,整个村子被一片绿树掩映,走近村子,你会发现这些绿树几乎全是咖啡树。穿过层层包围的咖啡林,才能走进村子,村里每家每户的房前屋后,种的都是咖啡树。

  这个村子叫茱苦拉,咖啡树第一次在中国土地上出现,就是在这里。

  法国源头

  1904年, 法国天主教传教士田德能,接到教会大理教区的安排,他要带着另一个法国教士鲁鸿儒、一个中国仆从邓培根,到大理管辖范围内的宾川地区,去宣扬主的意志。田德能和鲁鸿儒,都是他们取的中国名字。

  他们随身携带的物品中,除了《圣经》、随身衣物、一些生产工具和药品外,还有经过越南时选购的咖啡豆和咖啡苗——因为田德能酷爱喝咖啡。尽管自19世纪早期起,法国人已经在越南和老挝种上了咖啡,但在中国大理的传教士因为交通不便,还是时常喝不上新鲜咖啡。

  带着将上帝福音进入最遥远地方的信念,或许还有寻找合适咖啡种植地的念头,三人蜿蜒爬行于宾川的崇山峻岭间。

  双腿裹着泥土的田德能三人, 走了一百多公里,行至鱼泡江边的一个小山坳,看到一个依山而建的小山村。整个村子被绿树掩映,村前是层层深浅不一的绿色梯田,远望过去还可看见挂在天边的云霞。

  神父决定在这个世外桃源留下来传教。他在村外按着这里房屋的样子,建了一座青瓦白墙的教堂。教堂外种下了带来的咖啡苗,他并不知道,这些咖啡幼苗的祖先,竟然可以追溯到1715年荷兰咖啡商送给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那株咖啡苗。

  带着“贵族”血统的咖啡幼苗来到云南后,仿若找到故乡的感觉,马上适应了红土高原的海拔、土壤、气温、降水量,慢慢孕育成一片咖啡林。而田神父的传教事业也渐入佳境。

  当时,鱼泡江地区东升“顺江王”张邑清飞扬跋扈,强占土地和人口,民愤极大。彝族杞干文等人请田德能帮助诉讼,作为报酬,官司打赢后田德能获得了很多田产,天主教徒也很快发展到数百人。

  在传教之余,田德能也在精心培育着这些咖啡树。除了自己饮用咖啡,还供给大理的天主教堂。然而好景不长,4年后,宾川发生了教案,田神父被迫离开了茱苦拉。

  云南往事

  到了民国时期,天主教会仍然派出了许神父、顾神父和段神父来到宾川,这些传教士教会了村民念《圣经》,办了一所教会小学,还带来篮球。传教士虽然不同,但都爱喝咖啡,他们不断继续育苗,扩大着咖啡树的领地。

  但茱苦拉的咖啡仅仅只是供给教士饮用,还有当地的村民,他们随着神父喜欢上了咖啡, 直到今天,这个偏僻的中国西南农村,家里给客人喝的,仍然是咖啡,他们会在自己煮饭的大铁锅里焙炒,然后在磨面的石磨上磨细咖啡粉,最后就像煮土耳其咖啡一样,用纱布包起来在茶壶里煮。

  茱古拉的彝语名叫做“若客来”,也许它的发音跟法语(CHocolat,巧克力)非常相近,田德能才会给它取了一个法兰西味的村名。中国第一株咖啡,就是两个文化不经意碰面下种下的,在动荡的20世纪,这仅仅是中国被拉扯进世界体系的一个小细节。

  与世隔绝的小村子就这样与咖啡结缘。而外面的世界,云南城市里的咖啡回忆,却以另一种方式书写。

  就在田德能种下咖啡后第二年,他的法国同乡们,在蒙自开设了云南的第一个咖啡吧。1887年,中法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与法国签订合约,被迫将云南蒙自开放为通商口岸。这是云南最早的通商口岸,很快吸引了外国商人,法国、英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德国和希腊的洋行相继在这里落地,甚至包括当时出名的美国美孚公司、英美烟草公司和巴黎百货公司。

  许多舶来品也因此随着而来,比如“洋老咪”(蒙自称呼外国人的方言)们最爱喝的咖啡。位于滇越铁路车站的“滇越铁路酒吧间”就是这个时候的产物。

  虽名为酒吧,实际上它还出售咖啡,这种做法正来源于法国,法国咖啡馆的特点正是咖啡馆和小酒馆的混合产物。直到今天,昆明、丽江、大理等地许多老外开的咖啡馆依然是白天卖咖啡,晚上就成为背包客们聚会喝啤酒的地方。

  这还只是日后蒙自咖啡流行的开端。1938年, 中日战争爆发,北大、清华和南开组成了赫赫有名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南迁至昆明,由于校舍紧张,就把文学院与法学院迁于蒙自。当时闻一多 、陈寅恪、陈岱孙、钱穆、吴宓、郑天挺等著名学者,都住在蒙自南湖边的哥胪士酒店,这是一栋黄墙白瓦,有着大大百叶窗的法式建筑。

  由流落到此的越南侨民开设的“南美咖啡馆”是联大学生最喜欢光顾的咖啡馆之一,据说当年有个越南少女在此弹奏独弦琴,曾引来了不少崇拜者,还有人为她作词一首:“故国悲咽语,南疆懒化妆,凝眉泪转九回肠,愁对天涯,无语话沧桑。”忧虑的独弦琴,飘香的咖啡味,才子的题词,是大后方云南苦闷宁静的写照。

  当时的昆明,还有一家传奇的越南咖啡馆,位于老昆明金碧路金马碧鸡坊一带的“新越西餐馆”(后改名为“南来盛”)。老板是位漂亮的单身越南女子,叫做阮民宣,据说是越南的太原望族。 新鲜研磨咖啡正是这里的招牌,咖啡豆来自于越南,也许还有一些云南本地的阿拉比卡咖啡,由于味道正宗,爱国华侨陈嘉庚曾是这里的常客,沈从文在这里宴请过胡适,周恩来也在这里喝过咖啡,认为味道与他青年时期留学法国时相差无几。

  在自己的咖啡馆,阮民宣还结识了同胞——胡志明,未来的越共总书记。1940年,胡志明进入昆明,与范文同、武元甲共同成立了越共“海外部”。当时,胡志明的公开身份,就是“新越”的面包师。

  混乱的年月里,一个弱女子敢于导演出这种电影才有的情节,堪称传奇。而她泡制的咖啡和她的故事,也让老昆明人唏嘘不已,直到1980年代,这里依然顾客爆满。早晨,昆明人一大早就穿着拖鞋,打着哈欠到这里喝咖啡,他们不是民国时养成习惯的老人,就是归国的华侨。

  2009年,随着城市改造,这家传奇老店彻底消失在昆明人的视线里。

  走向世界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茱苦拉的村民还依然在种着咖啡,喝着咖啡。那时,一斤咖啡可以换两斤盐,于是村长李福生发动村民大面积种植咖啡,最多时咖啡树多达60多亩。

  但除了拿去换盐,以及供给宾川太和农场外,茱苦拉就不再为外人所知,甚至今天当云南开始大面积种植咖啡时,人们依然遗忘了茱苦拉。

  1950年代, 爱国华侨梁金山回到家乡,希望大力推广咖啡种植,他还从南亚引进了新的咖啡苗。梁最早是到缅甸做生意,23岁时,他与英国殖民政府当局合资办银厂,并受到英国女王褒奖,特召其到伦敦,赠给他左轮手枪一把、猎枪两支、银刀一把。

  在抗日战争时期,这个传奇商人还多次出资,捐助国军战斗。正是在他的财力支持下,云南技术人员培育出了高产的潞江坝小粒咖啡,他还将自己出产的咖啡样品寄送给他的老朋友何香凝,后者收到后回信:“咖啡味道极好,蒙你的盛情款待,十分感谢。”

  当时,潞江坝曾产出咖啡豆21万公斤。 在1950年代中期,云南咖啡种植面积一度达4000公顷。 遗憾的是,1960年代以后,中苏关系破裂,4000亩咖啡园被人为搁荒或改种了其他农作物。

  直到“文革”结束,整个云南只有滇缅公路路边,或者农家的庭院,还能看到咖啡树影子。偏僻的茱古拉村因为地理原因,田神父种下的咖啡树,有24棵得以保存。

  这些咖啡树苗一直在静静沉睡,等待着唤醒它们的人。 这个任务后来落到包德身上,他是雀巢派来普洱培训咖农的第一任农艺师。1988年, 雀巢公司为了降低南美洲咖啡种植基地对咖啡价格的影响,将目光从世界种植咖啡的第一大国巴西,转移到与咖啡之乡古巴同一纬度的普洱。

  但普洱农民不像大理宾川,或者德宏的农民,祖辈上有人同咖啡打过交道 。为了让农民种咖啡,包德往往要从什么是咖啡说起。

  而他在宁洱县梅子枧河和德化小黑江红星坝种下第一棵咖啡树,共70亩咖啡试验田也由于缺乏管理经验、施肥不当,随后出现了大量死亡的现象。直到1990年,宁洱县的咖啡才达到雀巢总部规定的标准。有人说,雀巢的专家是从茱古拉村的老树苗里,提取了其波邦和铁皮卡的优秀基因,才得以成功。

  但是,自古饮茶的普洱农民仍然不喜爱种这种他们不喝的东西,因为觉得没有经济价值。于是,雀巢与当地政府签订了一个长达14年的协议,并在这份协议中承诺:雀巢按照美国现货市场的价格收购咖啡,作为农民利益的保障,上不封顶,而下设最低收购价格。

  跨国集团的刺激,终于复苏了云南咖啡种植,至1997年末,云南咖啡种植面积已达7800公顷,产量占全国的83%。同一年,北京的雕刻时光咖啡馆正式开业,中国城市中产阶层逐渐兴起,咖啡成为城市白领新的生活方式。更多跨国集团包括麦斯威尔、星巴克,也来到了云南。这个时期的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小小云南咖啡豆就是见证者 。

  如今100年过去了,田德能恐怕也想不到,自己的传教事业因历史而中断了,但他带来的咖啡却随着时光留存下来。

2014-11-06 16:19:4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