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常识 法国人的咖啡文化历史
曾听说法国一度由于咖啡缺货而少喝了咖啡,马上就见打盹的人多起来。说来好象夸张,但法国人嗜咖啡倒是千真万确。l991年"海湾战争"爆发,法国也是参战国之一, 国内部分老百姓担心战争影响日用品供应,纷纷跑到超级市场抢购。此事连电视台也惊动了,当镜头对着满抱"紧缺物 资"的顾客时,却发现他们拿得最多的竟是咖啡和糖。此事一度成为当时的大笑话。
法国人喝咖啡讲究的似乎不在于味道,而是环境和情调,大多不愿意闭门"独酌",偏偏要在外面凑热闹,即使一小杯的价钱足够在家里煮上一壶。他们也还不是匆匆喝了拉倒,而是慢慢地品,细细地尝,读书看报,高谈阔论,一"泡"就是大半天。在科技博览会上,我走过六七个大展厅,都见在角落处设有咖啡座,方便到会各方面人士交流洽谈, 整天都是座无虚席。
法国人养成这种喝咖啡的习惯,自觉不自觉地表达着一 种优雅韵味,一种浪漫情调,一种享受生活的惬意感。可以说这是一种传统独特的咖啡文化。正因如此,法国让人歇脚 喝咖啡的地方可说遍布大街小巷,树荫下、马路旁、广场边、河岸上,以及游船上、临街阳台上,甚至埃菲尔铁塔上 ……。而形式、风格、大小不拘- 格,有咖啡店、馆、厅、 室,这些都附属着建筑物而存在,有屋顶盖着。而最大众化、充满浪漫情调的,还是那些露天咖啡座,那几乎是法国人生活的写照。
好多的露天咖啡座都占据不少公众地方,如广场圈了一角,街头占点人行道,甚至在人潮熙来攘往的香谢丽舍大道也是如此,那花花绿绿的遮阳伞成了点缀巴黎的独特街景,看来市政当局对此还特别宽容。咖啡座的椅子几乎全是朝向马路排列,明摆着是有心设置的观众席,那面前的马路便是剧目永不重复的大舞台。看那些形形色色的座上客,任凭街上喧嚣嘈闹、车水马龙,太阳伞下一杯在手,悠然闲适。拿份当地报纸漫无目的流览也行,叨着香烟吞云吐雾亦可,还可以把大街上的五光十色细细欣赏。这里,会有亮丽的时装闪过,会有醉人的香氛飘来,也会有炯娜多姿的女郎走过,还常有街头音乐家给您送来段段美妙的旋律。此情此景,令人陶醉。不难见到座上原来细声絮语的恋人旁若无人地拥抱、亲吻,别人可真羡慕不了那么多,因为这是在法国。要是您运气好,也说不定在您身旁的椅子上,就坐着一个法国美女,让您增添许多视觉享受。在这里,边吸着咖啡,边看着时尚杂志的巴黎女郎,被视为时髦的象征。
除了那些抬头见青天的露天咖啡座外,在法国约17万的咖啡馆中,不乏气派堂皇或古朴典雅者。尤其在巴黎,一 些咖啡馆本身就是颇富历史传奇的名胜。在中世纪旧王朝时代,法国文化生活的重心是在宫庭。而到了18世纪的启蒙 时代,文化重心开始转移到各种沙龙、俱乐部和咖啡馆。像拉丁区的普洛可甫(LeProcoPe)咖啡馆,就与二百多年前 影响整个世界的法国大革命联系在一起。18世纪欧洲启蒙 运动的思想家伏尔泰、卢梭、狄德罗,以及大革命三雄罗伯 斯庇尔、丹东和马拉等,都是这里的常客。当年,伏尔泰的几部著作、狄德罗的世界首部百科全书等都曾在这里撰写, 还有大革命时具象征意义的红白蓝三色帽也在这里第--次出现。革命爆发的前几年,这里一直是热血沸腾、孕育风暴之地。据说发迹前的拿破仑也曾来此,还因喝咖啡欠账留下了军帽。后来,这里又是一流作家、演员、绅士淑女们聚会漫 谈的社交场所,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雨果、巴尔扎克、乔治 ·桑、左拉等,以至后来还以这咖啡馆的名字创立了文学刊物《普洛可甫》。因此,现在馆内保存下来的传统装饰、古 董摆设以及各种文物特别丰富,馆内的格局与景物似乎都没 有因时代的变迁而"焕然一新",顾客仍旧是喜欢它的古典。
在蒙马特的学院咖啡馆,是19世纪巴黎大学时代的标志。这里周围长期聚居着来自四面八方的艺术家,他们以咖啡馆为中心,共同构筑了辉煌的巴黎大学时代。在圣日曼教堂对面,也有一家19世纪风格的德·马格(Les Deux Magots)咖啡馆,但其声名鹊起是在本世纪20年代。一批 超现实主义作家、画家长期在这里雄论滔滔,燃烧艺术思想 的烈焰,终于又开创了一个以这咖啡馆起名的"德·马格文学奖",并一直延续到今天。据说过去海明威就常到这里饮 咖啡以捕捉创作灵感。不过,别的地方卖4到6法郎的一杯咖啡,在这儿能卖到22法郎,这文学艺术的创作也真是有价了。有趣的是在隔壁的德·弗洛 (DeFlore)咖啡馆,也是一个著名的学术园地,在战后以较多哲学家光临而兴盛。 当时萨特、西蒙·波娃等人常坐固定的座位,现在那里还特地标着铜牌。由于这两家咖啡馆的门槛总有文化精英进出, 使得这一带渐渐书店林立,文学咖啡店、餐厅越开越多,后来还成为法国美文学(Belle-Lette)的诞生地。
2015-04-30 16:5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