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铁咖啡网站

咖啡情结

发表于:2024-12-20 作者:咖啡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2月20日,专业咖啡师交流 请关注咖啡工房(微信公众号cafe_style ) 军团日》发表在《滨海时报》几天后,手机里收到一条读者的微信,那个,FlatWhite,好喝吗? 我翻出刊登的文章,发现小编还给FlatWhite贴心地加上了,括弧,一种澳式咖啡。说是澳式,估计新西兰的kiwi

  专业咖啡师交流 请关注咖啡工房(微信公众号cafe_style )

军团日》发表在《滨海时报》几天后,手机里收到一条读者的微信,“那个,Flat White,好喝吗?”

  我翻出刊登的文章,发现小编还给Flat White贴心地加上了,括弧,一种澳式咖啡。说是澳式,估计新西兰的kiwi们(澳洲人对新西兰人的戏称)会大大的抗议,北京的那个名字叫Flat White咖啡馆都是他们开的呢。但在这问题上,Aussie们(新西兰人对澳洲人的戏称)一定是当仁不让的,因为咖啡就是他们的文化,也是他们的灵魂。

  在认识我老公以前,我对澳洲人没有太多的认识,仅限于大短裤加人字拖,更加不会把他们跟咖啡这种有腔调的东西联系在一起。然而,当我发现和他在一起的日常,就是咖啡加所有其他以后,就开始慢慢理解了澳洲人对咖啡的执念。晨起,眼睛还没完全睁开的时候,便梦游一般地游荡到厨房的咖啡区旁。倒豆、磨粉、烧水、煮咖啡,浸润在阳光与音乐中的这一套动作便仪式感极强地开始了。磨豆机的尖锐声响划破爵士乐,通常预示着一天的开始。老公的早餐是冷牛奶加granola(一种脆麦片),万年不变,从备餐到吃进肚子大概用时三分钟左右。接下来的四十五分钟,便是品味咖啡时间。端着咖啡上网、闲聊、读报纸、看新闻、坐在阳光中发呆,享受一分钟也不能少……有几次,因为早起开会的缘故,黑灯瞎火爬起来,竟仍然没有时间吃早饭,然后下班和我抱怨的主题就是因为早上喝咖啡的时间缩短了十分钟,搞得一天心情都不爽利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于是乎,我家厨房里摆满了各种豆各种粉,意大利的、土耳其的、浓缩的、低因的,还有各种壶各种仪,法压的、摩卡的、手冲的、称重量的、测温度的以及打奶泡的。

  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有一次,因为服药的缘故,大夫建议暂停咖啡因摄入三周。听到这个噩耗以后,一向盲目乐观的他竟持续低迷了两三天,看上去像是到了世界末日的样子,蔫头耷脑,害得我每天不得不变着花样摆弄些鲜榨果汁,就是为了让他感觉好点……停药当天的午餐,老公呷了一口自己花了半个小时煮的超小一杯土耳其咖啡,配着三明治心满意足地感叹,“咖啡就是我们的命啊!”

  在澳洲,每天与咖啡厮缠着生活的,老公绝不是特例,顶多算是个典型。咖啡文化起源于欧洲,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才被大批来自意大利、希腊、土耳其等国的移民正式地带入澳洲,没想到短短的时间内便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植根并被发扬光大。美国的国际咖啡连锁店星巴克,在全球的扩张脚步至今都是十分疯狂的,但唯独在两个国家铩羽而归,一个是咖啡的鼻祖之地意大利,另一个便是对咖啡文化情有独钟的澳大利亚,这也是足以令澳洲人民傲娇的一件事,亦充分说明了澳洲人对咖啡的重视,以及对好咖啡标准的严苛。

  澳洲的小咖啡馆遍布大街小巷,偶尔有一些小型的连锁店,比如Gloria Jean’s、Coffee Guru等等,更普遍的是自主的小众独立品牌,每家店有自己独特的名字、独特的布局、独特的口味。按照老公的说法,澳洲的大部分人都有自己特定钟爱的每日必去的咖啡店,就好像你们中国人都有喜欢的早点摊儿一样,好的就是这一口儿。也正是因为这样,星巴克工业化的设计、千篇一律的布局和快餐式的口感才难以讨得澳洲人民的欢心。小傲娇正是这种咖啡文化的典型写照,隐匿在街角和小巷子里的简单小铺,往往藏着一位能做出异常香浓咖啡的大师。像星巴克那样用带绿色Logo超大纸杯装咖啡会被认为是饕餮而没有品位的。极简和低调才能突出内容的奢华,纯色的小外带杯被咖啡小哥用马克笔随性涂鸦了一个“Mocha”(所点的咖啡)以外,无它。直到打开盖子,你才会发现,伴随着浓浓香气扑面而来的,还有一个歪戴礼帽留小胡子的拉花笑脸……颇有点“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意境。

  写澳洲的咖啡文化,就不能不提到这文化的精神中心(Spiritual Center)——墨尔本。传说中,典型的墨尔本人打扮,就是一袭黑衣,不着任何其他颜色,手中端着一杯咖啡。我在头脑中幻化了一下这个“遗世孤立”的形象,觉得完全可以给澳洲的咖啡文化代言,另类、小众、独特、神秘。墨尔本的莱贡街(Lygon St.)由于是南欧移民的聚居区,咖啡文化异常正宗和兴盛。这里的咖啡馆少说有几百家,各具特色,被昵称为“小意大利(Little Italy)”,也是背包客们朝圣咖啡文化的必到之所。其实,可以说整个墨尔本都是由这样布满涂鸦墙和墙里小咖啡馆的小街小巷组成的,九曲十八弯,一堆一簇闲坐在街边发呆的咖啡客们仿佛让人感觉穿越到了欧洲。而每年在墨尔本举行的国际咖啡博览会和拉花大赛则更是在宣告,在这里,煮咖啡的手艺是精湛的,高深的,也是严肃的。

  写到这儿,我突然很想去图书馆翻一翻当年的《The Age》(澳洲的一份有影响力的刊物),据说他们在星巴克“败走麦城”以后写了两篇文章: 一篇叫作《美国咖啡文化被烤了》, 而另一篇叫作《星巴克备忘录:下次试试向爱斯基摩人卖冰》。

2017-05-12 13:26:38
0